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管桩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1.2.1 管桩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1.2.2 管桩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第17-18页 |
1.3 管桩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4 管桩的改进状况 | 第18-23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第23-24页 |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竹节桩的制作与施工工艺 | 第24-33页 |
2.1 竹节桩简介及其分类 | 第24页 |
2.2 竹节桩的制作工艺 | 第24页 |
2.3 竹节桩的构造 | 第24-27页 |
2.3.1 环状凸肋 | 第26-27页 |
2.3.2 纵向凸肋 | 第27页 |
2.4 竹节桩的接桩技术 | 第27-30页 |
2.4.1 承插式连接件 | 第27-29页 |
2.4.2 竹节桩接桩工艺 | 第29-30页 |
2.5 竹节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 第30-31页 |
2.6 竹节桩与承台的连接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承载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 第33-42页 |
3.1 抗压静载荷对比试验 | 第33-36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3页 |
3.1.2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 第33-34页 |
3.1.3 试验数据整理 | 第34-36页 |
3.1.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36页 |
3.2 抗拔静载荷对比试验 | 第36-39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36页 |
3.2.2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 第36-38页 |
3.2.3 试验数据整理 | 第38-39页 |
3.2.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39页 |
3.3 竖向荷载作用下竹节桩承载机理分析 | 第39-42页 |
第四章 上拔荷载作用下竹节桩位移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42-57页 |
4.1 上拔荷载作用下桩顶位移的组成 | 第42页 |
4.2 计算桩顶位移的常用方法 | 第42-45页 |
4.2.1 荷载传递法 | 第42-43页 |
4.2.2 剪切位移法 | 第43-45页 |
4.2.3 弹性理论法 | 第45页 |
4.2.4 有限单元法 | 第45页 |
4.3 用荷载传递法计算上拔荷载作用下的桩顶位移 | 第45-53页 |
4.3.1 几种典型的荷载传递模型 | 第46-48页 |
4.3.2 基于Hirayama双曲线模型的竹节桩荷载-位移迭代公式的推导 | 第48-50页 |
4.3.3 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50-53页 |
4.4 工程计算实例 | 第53-57页 |
第五章 上拔荷载作用下竹节桩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7-81页 |
5.1 MIDAS/GTS NX简介 | 第57-59页 |
5.1.1 MIDAS/GTS NX程序简介 | 第57页 |
5.1.2 MIDAS/GTS NX操作流程 | 第57-59页 |
5.2 竹节桩数值模拟分析 | 第59-71页 |
5.2.1 基本假定 | 第59页 |
5.2.2 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59-64页 |
5.2.3 竹节桩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71页 |
5.3 不同截面管桩抗拔性能分析研究 | 第71-76页 |
5.3.1 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71-74页 |
5.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5.4 不同肋距竹节桩抗拔性能分析研究 | 第76-81页 |
5.4.1 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77-78页 |
5.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2页 |
6.1 结论 | 第81页 |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