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证据关联性规则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1-21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外立法现状及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1. 国外立法现状 | 第13-16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 写作思路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证据关联性的基本理论 | 第21-29页 |
(一) 证据关联性的基本含义 | 第21-25页 |
1. 西方学者眼中的证据关联性 | 第21-22页 |
2. 我国学者眼中的证据关联性 | 第22-23页 |
3. 本文对证据关联性的界定 | 第23-25页 |
(二) 证据关联性的判断方法 | 第25-29页 |
1. 逻辑推理 | 第25-26页 |
2. 经验法则 | 第26-29页 |
二、我国民事证据关联性规则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9-41页 |
(一) 我国民事证据关联性规则的文本分析 | 第29-32页 |
1. 现行的立法规定 | 第29-30页 |
2. 证据三性之间的冲突 | 第30-32页 |
(二) 我国民事证据关联性规则的司法实践分析 | 第32-37页 |
1. 法官自由裁量权缺乏限制 | 第32-34页 |
2. 证明力与证据能力之间的失衡 | 第34-35页 |
3. 当事人调查取证权的虚化 | 第35-37页 |
(三)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1. 理论研究和适用环境的制约 | 第37-39页 |
2. 对证据的片面认识 | 第39-41页 |
三、域外证据关联性的立法例考察 | 第41-51页 |
(一) 英美法系下的证据关联性规则 | 第41-45页 |
1. 关联性规则的历史演变 | 第41-42页 |
2. 证据关联性规则的具体法律规定 | 第42-45页 |
(二) 大陆法系下的证据关联性概念及法律规定 | 第45-48页 |
(三) 两大法系国家认识的差异 | 第48-49页 |
1. 对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侧重不同 | 第48页 |
2. 对证据关联性的认识程度不同 | 第48-49页 |
(四) 小结 | 第49-51页 |
四、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关联性规则的必要性和设想 | 第51-63页 |
(一) 确立我国民事证据关联性规则的必要性 | 第51-54页 |
1. 推动证据立法和确立理性证据制度的需要 | 第51-53页 |
2. 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 第53页 |
3. 树立司法权威的必要 | 第53-54页 |
4. 减轻法院负担 | 第54页 |
(二) 完善我国证据关联性规则的立法构思 | 第54-59页 |
1. 通过立法明确证据关联性的含义 | 第55-56页 |
2. 明确我国证据关联性的一般采纳规则 | 第56-57页 |
3. 完善证据关联性规则的适用程序 | 第57-59页 |
(三) 配套制度的设计 | 第59-63页 |
1. 最佳证据优先采纳规则 | 第59-60页 |
2. 对间接证据的采纳规则 | 第60-61页 |
3. 对品格证据的采纳规则 | 第61页 |
4. 证据关联性规则的法律限制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