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18-33页 |
2.1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 第18-22页 |
2.1.1 压缩空气储能原理 | 第18-19页 |
2.1.2 压缩空气储能的分类 | 第19-21页 |
2.1.3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应用及不足 | 第21-22页 |
2.2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模型 | 第22-23页 |
2.3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火用)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4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各设备及系统(火用)损失分析 | 第25-31页 |
2.4.1 设备(火用)损失分析 | 第25-29页 |
2.4.2 系统(火用)损失和敏感性分析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煤气化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33-44页 |
3.1 煤气化技术 | 第33-35页 |
3.1.1 煤气化反应机理与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3.1.2 煤气化技术分类及选择 | 第34-35页 |
3.2 煤气化系统模型 | 第35-38页 |
3.2.1 模拟方法与原理 | 第35页 |
3.2.2 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3.3 煤气化系统(火用)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3.4 氧煤比变化对设备及系统(火用)损失的影响 | 第40-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压缩空气储能与煤气化联合系统(火用)分析 | 第44-51页 |
4.1 系统联合的意义 | 第44页 |
4.2 联合系统模型 | 第44-46页 |
4.3 联合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46-47页 |
4.4 联合系统的优化 | 第47-49页 |
4.5 联合系统的优势分析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