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Ⅰ族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铜副族(IB族金属元素)论文--金Au论文

基于单分子成像技术研究金纳米颗粒在化学和生物传感上的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金纳米材料第11-12页
        1.1.1 金纳米材料的发展第11页
        1.1.2 球形金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第11-12页
        1.1.3 棒状金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第12页
    1.2 金纳米颗粒的表征手段第12-13页
        1.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第12页
        1.2.2 动态光散射技术第12-13页
        1.2.3 透射电镜表征第13页
    1.3 金属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第13-14页
    1.4 纳米材料的光学成像技术第14-17页
        1.4.1 暗场成像技术第14-15页
        1.4.2 偏振成像技术第15-16页
        1.4.3 单粒子暗场光谱成像技术第16-17页
    1.5 金纳米颗粒在化学检测和生物成像上的应用第17-20页
        1.5.1 基于金纳米颗粒等离激元耦合的比色分析检测第17-18页
        1.5.2 金纳米颗粒在单粒子暗场成像中的应用第18-19页
        1.5.3 各向异性金纳米颗粒的选择性成像第19-20页
    1.6 本研究论文的构思第20-21页
第2章 基于金纳米颗粒等离激元耦合对硫化氢的比色分析检测第21-31页
    2.1 前言第21-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4页
        2.2.1 试剂和仪器第22-23页
        2.2.2 GSH@AuNPs制备和表征第23页
        2.2.3 GSH@AuNPs纳米探针检测条件优化第23-24页
        2.2.4 GSH@AuNPs纳米探针对H2S的定量检测第24页
        2.2.5 GSH@AuNPs纳米探针对H2S的选择性研究第24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4-30页
        2.3.1 GSH@AuNPs探针对H_2S的检测原理第24-25页
        2.3.2 GSH@AuNPs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第25页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25-28页
        2.3.4 GSH@AuNPs探针对H_2S的宏观定量检测第28-29页
        2.3.5 GSH@AuNPs探针对H_2S的选择性研究第29-30页
    2.4 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基于单粒子光学各向异性成像技术对金纳米颗粒耦合体系的检测第31-41页
    3.1 前言第31-32页
    3.2 实验部分第32-33页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第32-33页
        3.2.2 暗场显微成像反应第33页
        3.2.3 DNA的修饰和杂交试验第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40页
        3.3.1 实验装置与检测原理第33-34页
        3.3.2 FLPDM对硫化氢的检测第34-37页
        3.3.3 FLDM对硫化氢的检测第37-38页
        3.3.4 基于FLPDM技术对硫化氢的选择性分析第38-39页
        3.3.5 FLPDM装置应用于DNA杂交团聚体系的检测第39-40页
    3.4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基于单粒子光谱技术对细胞内局部硫化氢的实时检测第41-50页
    4.1 前言第41-42页
    4.2 实验部分第42-44页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2页
        4.2.2 金纳米棒的合成第42-43页
        4.2.3 Au-Ag核壳结构的纳米棒的合成和表征第43页
        4.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对硫化物的检测第43页
        4.2.5 单粒子暗场光谱显微镜对体外硫化物检测第43-44页
        4.2.6 细胞内局部硫化氢的实时动态检测第4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4-49页
        4.3.1 检测原理和方法第44页
        4.3.2 Au-Ag核壳结构纳米棒的合成和表征第44-45页
        4.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硫化物的检测第45-46页
        4.3.4 单粒子光谱显微镜对体外硫化物的检测第46-47页
        4.3.5 细胞内硫化物的实时动态分析第47-49页
    4.4 小结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61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污染物为电子给体Cd0.5Zn0.5S固溶体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下一篇:炔酯及炔腈类化合物的一锅合成方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