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Feammox反应机理及功能微生物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Anammox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第13-16页
        1.1.1 反应机理第13-14页
        1.1.2 影响因素第14-16页
    1.2 Anammox微生物利用其他多种电子受体反应第16-18页
        1.2.1 硫酸盐第16-17页
        1.2.2 Mn~(4+)第17页
        1.2.3 其他电子受体第17-18页
    1.3 Fe~(3+)离子参与Anammox反应中NH~(4+)的转化第18-20页
        1.3.1 Fe~(3+)离子提高Anammox反应中氮素转化能力第18-19页
        1.3.2 Fe~(3+)离子提高Anammox反应过程中NH~(4+)的转化量第19-20页
    1.4 Feammox反应的发现与研究现状第20-22页
        1.4.1 Feammox反应的发现第20-21页
        1.4.2 Feammox反应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与创新点第22-24页
        1.5.1 研究的意义第22-23页
        1.5.2 研究内容第23页
        1.5.3 创新点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装置、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2.1 实验装置第24-25页
        2.1.1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第24页
        2.1.2 厌氧循环连续流反应器第24-25页
        2.1.3 短期批试反应器第25页
    2.2 接种污泥与实验用水第25-26页
        2.2.1 接种污泥第25页
        2.2.2 实验用水第25-26页
    2.3 分析项目、方法及设备第26-27页
        2.3.1 水相以及污泥中Fe~(2+)和Fe~(3+)测定第26-27页
    2.4 实验研究方法第27-29页
第三章 Fe~(3+)与NH~(4+)生物反应第29-35页
    3.1 Fe~(3+)和NH~(4+)反应运行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3.1.1 反应过程中氮素转化第29-30页
        3.1.2 反应过程中铁元素转化第30页
        3.1.3 结果分析第30-31页
    3.2 Fe~(3+)和NH~(4+)反应讨论第31-34页
        3.2.1 排除NH~(4+)与Fe~(3+)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第31-32页
        3.2.2 排除Fe~(2+)由TOC与Fe~(3+)反应产生的可能第32页
        3.2.3 Fe~(2+)的生成与NH~(4+)有关第32-34页
    3.3 Fe~(3+)离子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第34-35页
第四章 Fe~(3+)与NH~(4+)生物反应条件优化第35-45页
    4.1 反应器内Fe3+的循环第36-37页
        4.1.1 加入氧化剂后反应器中Fe~(3+)含量变化第36页
        4.1.2 加入氧化剂后不同反应装置中污泥颜色变化第36-37页
    4.2 加入NO~(3-)作为氧化剂后体系中Fe~(3+)与NH~(4+)的反应第37-42页
        4.2.1 NO~(3-)作为氧化剂体系中Fe~(3+)与NH~(4+)的反应结果第37-38页
        4.2.2 Fe~(3+)供给促进Feammox反应第38-42页
    4.3 加入O_2作为氧化剂后体系中Fe~(3+)与NH~(4+)的反应第42-45页
第五章 Feammox反应功能微生物第45-49页
    5.1 宏观基因组测序结果第45-46页
    5.2 反应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分析第46-48页
    5.3 Feammox反应功能微生物第48-49页
第六章 Feammox反应机理分析与推测第49-56页
    6.1 NH~(4+)与Fe~(3+)同步转化及Feammox反应现象总结第49-51页
    6.2 Feammox反应转化途径第51-55页
        6.2.1 Fe~(3+)与NH~(4+)反应同位素示踪第51-53页
        6.2.2 Anammox反应存在分析第53-54页
        6.2.3 NO~(2-)和NO~(3-)来源途径分析第54-55页
        6.2.4 体系中其他反应的可能性第55页
    6.3 Feammox反应机理推测第55-5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56-58页
    7.1 结论第56页
    7.2 建议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介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阶段模型预测抗生素对蛋白核小球藻时间依赖混合毒性
下一篇:星形胶质细胞异质性对其神经元转分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