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利茨卡娅长篇小说《绿帐》创作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摘要 | 第6-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第一章 小说《绿帐》的创作主题 | 第20-37页 |
第一节 时代主题——大时代中的个体命运 | 第20-25页 |
一、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 | 第20-22页 |
二、个人与时代的对立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家庭主题——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 | 第25-29页 |
一、作为庇护者和引领者的“父辈” | 第26-28页 |
二、“父辈”与“子辈”之间的隔阂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道德主题——人之个性的完善 | 第29-35页 |
一、“幼虫”的现实意义 | 第30-32页 |
二、诗歌创作与道德觉醒 | 第32-33页 |
三、宽容作为克服死亡的力量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小说《绿帐》的互文性特征 | 第37-53页 |
第一节 互文中的历史——历史主题的别样表现方式 | 第38-45页 |
一、“暗示”和“联想”——描摹历史 | 第38-41页 |
二、“对话”经典——历史的两个维度 | 第41-42页 |
三、文化“先例现象”——历史的轮回 | 第42-45页 |
第二节 映像之人——互文性作为塑造人物的方法 | 第45-51页 |
一、“生活在文学中”——文学与人物的互动 | 第46-48页 |
二、米哈与耶稣形象的互文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小说《绿帐》的语言特色 | 第53-67页 |
第一节 《绿帐》语言的抒情性特征 | 第53-61页 |
一、隐喻修辞的运用 | 第54-57页 |
二、重复修辞的运用 | 第57-61页 |
第二节 富于幽默感的语言 | 第61-65页 |
一、调侃和讽刺 | 第62-63页 |
二、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段的运用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