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0.1 “陈谢类文体”概述 | 第9-11页 |
0.2 南朝“陈谢类文体”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南朝“陈谢类文体”的基本内容 | 第14-21页 |
1.1 陈请 | 第14-16页 |
1.2 谢恩 | 第16-18页 |
1.3 辞让 | 第18-21页 |
2 南朝“陈谢类文体”的艺术成就 | 第21-63页 |
2.1 刘宋 | 第27-39页 |
2.1.1 傅亮陈谢类文体 | 第27-30页 |
2.1.2 颜延之陈谢类文体 | 第30-33页 |
2.1.3 鲍照陈谢类文体 | 第33-35页 |
2.1.4 谢庄陈谢类文体 | 第35-39页 |
2.2 齐梁 | 第39-55页 |
2.2.1 南齐 | 第40-45页 |
2.2.2 梁 | 第45-55页 |
2.3 陈代 | 第55-63页 |
2.3.1 徐陵陈谢类文体 | 第56-60页 |
2.3.2 江总陈谢类文体 | 第60-63页 |
3 南朝“陈谢类文体”的地位和影响 | 第63-67页 |
3.1 南朝“陈谢类文体”的地位 | 第63-65页 |
3.2 南朝“陈谢类文体”的影响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