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9页 |
一、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司法实践调查概述 | 第9-22页 |
(一)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 第9-12页 |
1、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涵义 | 第9-10页 |
2、域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情况 | 第10-11页 |
3、我国与域外制度立法之比较评析 | 第11-12页 |
(二)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实证数据统计 | 第12-19页 |
1、调查背景 | 第12-13页 |
2、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13-14页 |
3、离婚损害赔偿案件占离婚总案件的比重情况 | 第14-15页 |
4、提出离婚损害赔偿案件的理由 | 第15-16页 |
5、各项离婚损害赔偿案件占离婚损害赔偿总案件的比例 | 第16-17页 |
6、各省市离婚损害赔偿案件获得法院支持的比例 | 第17-19页 |
(三)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实证数据分析 | 第19-22页 |
1、离婚损害赔偿案件占离婚总案件的比重偏低 | 第19页 |
2、家庭暴力、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呈显著上升趋势 | 第19-20页 |
3、法院对离婚损害赔偿案件支持率不高 | 第20-21页 |
4、沿海发达省市与中西部欠发达省市的差异性较大 | 第21-22页 |
二、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30页 |
(一) 立法中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考察 | 第22-26页 |
1、法律规定的重大过错行为范围过于狭窄 | 第23页 |
2、过分限制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范围 | 第23-24页 |
3、设定请求赔偿的标准过高 | 第24-26页 |
(二) 司法实践中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考察 | 第26-30页 |
1、存在举证难问题 | 第26-27页 |
2、法院过于注重调解降低索赔成功率 | 第27-28页 |
3、离婚损害赔偿数额难以衡量 | 第28-30页 |
三、导致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0-33页 |
(一) 无过错方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不强 | 第30页 |
(二) 受传统观念束缚,女性羞于通过法律武器维权 | 第30-31页 |
(三) 当事人的诉请与法院判决相差较大 | 第31页 |
(四) 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仅以离婚为原因和前提 | 第31-32页 |
(五) 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仅限于婚姻关系中的过错方,不涉及婚姻关系之外的第三人 | 第32-33页 |
四、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 第33-41页 |
(一) 完善举证责任与规则制度 | 第33-34页 |
1、放宽无过错方举证责任的条件 | 第33页 |
2、一定情况下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 第33-34页 |
3、适度降低对证据合法性的要求 | 第34页 |
(二) 增大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三) 进一步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有关内容 | 第35-36页 |
(四) 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数额 | 第36-37页 |
(五) 明确离婚损害赔偿关系中权利和义务主体 | 第37-39页 |
1、离婚损害赔偿关系的权利主体 | 第37-38页 |
2、离婚损害赔偿关系的义务主体 | 第38-39页 |
(六) 修改离婚损害诉讼时效规定 | 第39-41页 |
余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