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国内外脚手架的发展和现状 | 第11-15页 |
1.1.1 国外脚手架的发展和现状 | 第11-12页 |
1.1.2 国内脚手架的发展和现状 | 第12-14页 |
1.1.3 我国脚手架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第16页 |
1.3.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关键技术 | 第16页 |
1.3.3 创新点 | 第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2章 升降装置方案的确定与结构设计 | 第18-37页 |
2.1 升降装置系统组成 | 第18-20页 |
2.2 升降装置设计要求及搭设规范 | 第20页 |
2.3 升降装置主框架设计 | 第20-25页 |
2.3.1 支架高度、支架间距的确定 | 第21-22页 |
2.3.2 结构选材与尺寸确定 | 第22-25页 |
2.4 附墙导向座结构设计 | 第25-31页 |
2.4.1 确定依据 | 第25页 |
2.4.2 方案确定 | 第25-27页 |
2.4.3 结构选材与尺寸确定 | 第27-28页 |
2.4.4 导向功能的实现 | 第28-29页 |
2.4.5 防坠功能的实现 | 第29-30页 |
2.4.6 防倾覆功能的实现 | 第30-31页 |
2.5 承重顶杆结构设计 | 第31-33页 |
2.5.1 方案的确定 | 第31-32页 |
2.5.2 结构选材与尺寸确定 | 第32-33页 |
2.6 升降动力系统选型 | 第33-34页 |
2.7 同步控制系统 | 第34-36页 |
2.7.1 方案的确定 | 第35页 |
2.7.2 选型设计 | 第35-3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附着式脚手架升降装置的强度计算 | 第37-52页 |
3.1 载荷计算 | 第37-41页 |
3.1.1 计算的依据 | 第37页 |
3.1.2 永久载荷作用效应的计算 | 第37-38页 |
3.1.3 可变载荷的计算 | 第38页 |
3.1.4 风载荷计算 | 第38-39页 |
3.1.5 载荷效应组合值S的 计算 | 第39-40页 |
3.1.6 计算架体各结构荷载 | 第40-41页 |
3.2 强度校核 | 第41-49页 |
3.2.1 主框架结构强度校核 | 第41-43页 |
3.2.2 承重顶杆的强度校核计算 | 第43-46页 |
3.2.3 附墙导向座处螺栓的校核计算 | 第46-49页 |
3.3 升降装置安全状况模糊评判 | 第49-51页 |
3.3.1 模糊综合评判 | 第49页 |
3.3.2 建立升降装置模糊评判模型 | 第49-50页 |
3.3.3 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升降装置的三维建模 | 第52-59页 |
4.1 脚手架三维实体建模 | 第52-55页 |
4.2 脚手架的虚拟装配 | 第55-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升降装置有限元分析 | 第59-73页 |
5.1 ANSYS Workbench14.0 简介 | 第59-60页 |
5.2 脚手架升降装置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第60-62页 |
5.2.1 脚手架升降装置三维模型的建立及简化 | 第60-61页 |
5.2.2 材料和属性 | 第61页 |
5.2.3 铰接处的处理 | 第61页 |
5.2.4 网格的划分 | 第61-62页 |
5.2.5 添加边界条件 | 第62页 |
5.3 附着式脚手架工作状态下的有限元分析 | 第62-69页 |
5.3.1 整架有限元分析 | 第62-65页 |
5.3.2 承重顶杆有限元分析 | 第65-66页 |
5.3.3 附墙导向座有限元分析 | 第66-67页 |
5.3.4 导轨横梁有限元分析 | 第67-69页 |
5.4 附墙导向座在防坠试验下的有限元分析 | 第69-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