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心肌疾病论文

携带m.2336T>C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特异性iPS细胞模型的建立及致病分子机制研究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0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iPS细胞诱导方法第18-19页
        1.2.1 转录因子诱导第18-19页
        1.2.2 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第19页
    1.3 患者特异性iPS细胞第19-21页
    1.4 iPS细胞技术构建心血管疾病模型第21-28页
        1.4.1 心血管疾病模型的建立第23-25页
        1.4.2 疾病药物筛选第25-26页
        1.4.3 心脏再生医学第26-28页
    1.5 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1.5.1 体外分化心肌细胞效率低第28页
        1.5.2 无法模拟复杂疾病以及体内心脏系统第28-29页
        1.5.3 移植治疗条件尚不成熟第29页
    1.6 总结第29-30页
第二章 肥厚型心肌病特异性iPS细胞系的建立第30-53页
    2.1 引言第30-33页
    2.2 实验材料第33-36页
        2.2.1 组织标本和细胞第33页
        2.2.2 主要试剂第33页
        2.2.3 仪器与耗材第33-34页
        2.2.4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配置第34-36页
    2.3 实验方法第36-46页
        2.3.1 尿液细胞的培养第36-38页
        2.3.2 CF-1孕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滋养层的制备第38-41页
        2.3.3 iPS细胞诱导第41-43页
        2.3.4 iPS细胞克隆维护与培养第43-46页
    2.4 实验结果第46-50页
        2.4.1 母系遗传性HCM家系第46-47页
        2.4.2 HCM尿液细胞的分离收集第47-48页
        2.4.3 病毒的包装、收集第48页
        2.4.4 逆转录病毒感染HCM患者尿液细胞第48-49页
        2.4.5 HCM-iPS克隆的形成、挑取及培养第49-50页
    2.5 讨论第50-53页
第三章 肥厚型心肌病特异性iPS细胞系的鉴定第53-83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实验材料第54-55页
        3.2.1 主要试剂第54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54-55页
    3.3 实验方法第55-71页
        3.3.1 碱性磷酸酶检测(AP染色)第55页
        3.3.2 免疫荧光检测第55-56页
        3.3.3 内源多能性基因和外源重编程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检测第56-59页
        3.3.4 外源编程基因的插入鉴定第59-61页
        3.3.5 iPS细胞的核型分析第61-62页
        3.3.6 多能性基因(OCT4、NANOG)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检测第62-66页
        3.3.7 体外分化拟胚体第66-67页
        3.3.8 体内分化畸胎瘤第67-68页
        3.3.9 m.2336T>C突变的鉴定第68-71页
    3.4 实验结果第71-81页
        3.4.1 碱性磷酸酶染色(AP染色)第71页
        3.4.2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分析第71-72页
        3.4.3 内外源多能性基因的表达分析第72-73页
        3.4.4 外源重编程基因的沉默分析第73-74页
        3.4.5 插入鉴定第74页
        3.4.6 多能基因(OCT4、NANOG)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检测第74-75页
        3.4.7 核型鉴定第75-76页
        3.4.8 体外分化拟胚体实验第76-77页
        3.4.9 体内分化畸胎瘤实验第77-79页
        3.4.10 m.2336T>C突变位点检测第79页
        3.4.11 mtDNA全序列突变筛查第79-81页
    3.5 讨论第81-83页
第四章 肥厚型心肌病特异性iPS细胞定向分化心肌细胞及功能鉴定第83-98页
    4.1 引言第83-84页
    4.2 实验材料第84-85页
        4.2.1 主要试剂第84页
        4.2.2 主要试剂的配置第84-85页
        4.2.3 仪器与设备第85页
    4.3 实验方法第85-89页
        4.3.1 心肌细胞分化第85-86页
        4.3.2 心肌细胞线粒体Mito-tracker染色第86-87页
        4.3.3 心肌细胞电生理实验记录第87-88页
        4.3.4 心肌细胞Ca~(2+)浓度测定第88-89页
    4.4 实验结果第89-95页
        4.4.1 HCM-iPS细胞定向分化心肌细胞(HCM-iPS-CM)第89-90页
        4.4.2 HCM-iPS-CM细胞大小和线粒体体积的检测第90-91页
        4.4.3 HCM-iPS-CM的动作电位检测第91-93页
        4.4.4 HCM-iPS-CM的L型Ca~(2+)电流检测第93-94页
        4.4.5 HCM-iPS-CM的胞内Ca~(2+)浓度检测第94-95页
    4.5 讨论第95-98页
第五章 m.2336T>C突变相关HCM的致病分子机制研究第98-118页
    5.1 引言第98-99页
    5.2 实验材料第99页
        5.2.1 主要试剂第99页
        5.2.2 仪器与耗材第99页
    5.3 实验方法第99-107页
        5.3.1 mtDNA拷贝数的分析第99-101页
        5.3.2 线粒体核糖体RNA和核糖体结合蛋白转录水平分析第101-102页
        5.3.3 线粒体蛋白质Western blot分析第102-105页
        5.3.4 细胞ADP/ATP测定第105-106页
        5.3.5 线粒体结构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106-107页
    5.4 实验结果第107-115页
        5.4.1 m.2336T>C突变对mtDNA拷贝数的影响第107-108页
        5.4.2 m.2336T>C突变对线粒体核糖体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第108-110页
        5.4.3 m.2336T>C突变对线粒体OXPHOS复合体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第110-112页
        5.4.4 m.2336T>C突变对线粒体OXPHOS复合体蛋白亚基表达的影响第112-114页
        5.4.5 m.2336T>C突变对线粒体ATP合成的影响第114页
        5.4.6 m.2336T>C突变对线粒体结构的影响第114-115页
    5.5 讨论第115-118页
第六章 创新点第118-119页
第七章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2页
附录Ⅰ: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第132-137页
附录Ⅱ:英文缩略词第137-139页
附录Ⅲ:作者简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冠心病相关线粒体tRNAThr15927G>A突变致病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向日葵花盘抗肿瘤有效组分筛选及其活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