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电子证据概述 | 第11-17页 |
(一) 电子证据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电子证据的法律特征 | 第12-14页 |
1. 无形性 | 第12-13页 |
2. 易破坏性 | 第13页 |
3. 分散性和连续性 | 第13页 |
4. 复合性 | 第13-14页 |
5. 高科技性 | 第14页 |
(三) 电子证据的种类 | 第14-17页 |
1. 根据运行环境对电子证据的分类 | 第14页 |
2. 根据证据来源对电子证据的分类 | 第14-15页 |
3. 根据电子证据形成的方式对电子证据的分类 | 第15页 |
4. 根据档案学和鉴定学的启发对电子证据的分类 | 第15-16页 |
5. 根据携带信息方式的不同对电子证据的分类 | 第16-17页 |
二、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 | 第17-22页 |
(一) 电子证据的真实性 | 第17-19页 |
1. 自认方式 | 第17页 |
2. 具结方式 | 第17-18页 |
3. 推定方式 | 第18页 |
4. 专家鉴定方式 | 第18页 |
5. 电子签名方式 | 第18-19页 |
(二) 电子证据的关联性 | 第19页 |
(三) 电子证据的合法性 | 第19-22页 |
1. 电子证据主体的合法性 | 第19-20页 |
2. 电子证据形式的合法性 | 第20页 |
3. 电子证据程序的合法性 | 第20-22页 |
三、电子证据证据能力规则的比较研究 | 第22-27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电子证据证据能力的规则 | 第22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关于电子证据证据能力的规则 | 第22-25页 |
1. 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与传闻证据规则 | 第22-24页 |
2. 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与最佳证据规则 | 第24-25页 |
3. 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与鉴证证据规则 | 第25页 |
(三) 两大法系国家关于电子证据证据能力规则的规定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7页 |
四、我国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立法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一) 我国电子证据证据能力的立法现状 | 第27-28页 |
(二) 我国电子证据证据能力立法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1. 电子证据立法表现为多层次法律规范,缺乏体系化 | 第28页 |
2. 我国电子证据倾向于如何取证,缺乏证据能力规则的规定 | 第28-29页 |
3. 我国电子证据立法结构失调,立法落后 | 第29-30页 |
五、构建我国电子证据证据能力的设想 | 第30-33页 |
(一) 对电子证据的概念作出法律界定 | 第30-31页 |
1. 电子证据既包括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数据,也包括其他派生物 | 第30-31页 |
2. 电子证据是借助信息技术或信息设备形成的 | 第31页 |
3. 电子证据是作为证据使用的数据 | 第31页 |
(二) 明确电子证据的立法模式 | 第31-32页 |
(三) 完善电子证据有关的证据能力规则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