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2页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2-1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2.1.1 CKD组 | 第12页 |
2.1.2 对照组 | 第12页 |
2.2 资料和方法 | 第12-14页 |
2.2.1 CKD分组方法 | 第12-13页 |
2.2.2 检查方法 | 第13-14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14-15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5-24页 |
3.1 CKD1~3期组患者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 第15页 |
3.2 病理结果 | 第15-16页 |
3.3 健康对照组与CKD1~3期B-US表现对比 | 第16页 |
3.4 健康对照组与CKD1~3期CDFI表现对比 | 第16-17页 |
3.5 CKD各组肾实质YM值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 第17-20页 |
3.5.1 健康对照组与CKD1~3期肾实质YM值对比分析 | 第17-19页 |
3.5.2 肾实质YM值与CKD1~3期临床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19-20页 |
3.5.3 SWE定量分析CKD1~3期患者肾实质杨氏模量值的ROC曲线 | 第20页 |
3.6 不同病理分期膜性肾病患者的肾实质YM值分析 | 第20-24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4-29页 |
4.1 CKD的病因 | 第24页 |
4.2 B-US在评价CKD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4.3 CDFI在评价CKD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4.4 SWE在评价CKD中的价值 | 第26-27页 |
4.5 超声弹性技术在膜性肾病中的应用 | 第27页 |
4.6 肾实质YM值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5-36页 |
综述 | 第36-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