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病毒传播模型与分析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手机病毒及分析技术综述 | 第14-22页 |
·手机病毒简介 | 第14-16页 |
·手机病毒的传播机制 | 第16-18页 |
·手机病毒的传播载体 | 第16-18页 |
·手机病毒的传播渠道 | 第18页 |
·手机病毒的分析技术 | 第18-21页 |
·静态分析技术 | 第19-20页 |
·动态分析技术 | 第20-21页 |
·两种分析技术比较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手机病毒传播模型研究 | 第22-34页 |
·现有传播模型分析 | 第22-27页 |
·SIS模型 | 第22-23页 |
·SIR模型 | 第23页 |
·SEIR模型 | 第23-24页 |
·SIDR模型 | 第24-25页 |
·双因素模型 | 第25-26页 |
·现有传播模型的不足 | 第26-27页 |
·手机病毒的混合传播方式 | 第27-28页 |
·蓝牙传播方式 | 第27-28页 |
·SMS/MMS传播方式 | 第28页 |
·带有预免疫的可变异手机病毒混合传播模型 | 第28-33页 |
·病毒的预免疫和变异 | 第28-29页 |
·蓝牙网络特征 | 第29-30页 |
·SMS/MMS网络特征 | 第30-31页 |
·混合传播模型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手机病毒混合传播模型仿真分析 | 第34-41页 |
·仿真实验 | 第34-35页 |
·关键参数仿真分析 | 第35-38页 |
·预免疫 | 第35页 |
·变异 | 第35-36页 |
·社团结构 | 第36-37页 |
·节点平均度 | 第37-38页 |
·防御策略建议 | 第38-40页 |
·手机用户 | 第38-39页 |
·移动通信运营商 | 第39页 |
·手机制造商 | 第39-40页 |
·安全软件生产商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手机病毒分析技术研究 | 第41-58页 |
·手机病毒的静态特征 | 第41-44页 |
·手机病毒的异常行为特征 | 第44-45页 |
·自动化手机病毒分析系统 | 第45-49页 |
·总体目标 | 第45-46页 |
·部署环境 | 第46-47页 |
·系统架构 | 第47-49页 |
·异常行为分析关键技术 | 第49-56页 |
·状态对比 | 第49页 |
·动态追踪 | 第49-53页 |
·按键行为分析 | 第53-54页 |
·分析报告 | 第54-56页 |
·自动化手机病毒分析应用场景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所做工作总结 | 第58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