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生物质炭生产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1.2.1 稻壳在循环农业中的资源化利用 | 第11-12页 |
1.2.2 生物质能源多联产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 第12-14页 |
1.2.3 生物质炭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 | 第14-17页 |
1.2.4 生物质炭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1页 |
2.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点 | 第20页 |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2.3.1 田间试验设计与试验材料收集 | 第21-23页 |
2.3.2 水稻生物学性状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3.3 光合作用的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2.4 收获期水稻考种的测定 | 第24页 |
2.5 水稻叶片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24-29页 |
2.5.1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24-25页 |
2.5.2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25-27页 |
2.5.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2.6 叶片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29页 |
2.7 水稻不同器官中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8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7页 |
3.1 稻壳炭对水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1 稻壳炭对株高的影响 | 第31页 |
3.1.2 稻壳炭对地上部分干重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 稻壳炭对水稻光合作用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第32-39页 |
3.2.1 稻壳炭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2 稻壳炭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3 稻壳炭对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4 稻壳炭对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5 稻壳炭对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36页 |
3.2.6 稻壳炭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7 叶片净光合速率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37页 |
3.2.8 稻壳炭对每穴有效穗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9 稻壳炭对每穗总实粒及空秕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10 稻壳炭对千粒重的影响 | 第39页 |
3.3 稻壳炭对水稻抗逆性的影响 | 第39-44页 |
3.3.1 稻壳炭对水稻叶片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2 稻壳炭对水稻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 稻壳炭对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稻壳炭对水稻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稻壳炭对水稻不同器官必需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54页 |
3.4.1 稻壳炭对钾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2 稻壳炭对磷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3 稻壳炭对镁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4 稻壳炭对锌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5 稻壳炭对钙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3.4.6 稻壳炭对铁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7 稻壳炭对铜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8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微量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53-54页 |
3.5 稻壳炭对水稻抗倒伏的影响 | 第54-57页 |
3.5.1 稻壳炭对茎秆硅元素含量及其增加率的影响 | 第54页 |
3.5.2 稻壳炭对茎秆钾元素含量及其增加率的影响 | 第54-57页 |
4 结语与讨论 | 第57-59页 |
4.1 稻壳炭的的主要理化性质 | 第57页 |
4.2 稻壳炭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57页 |
4.3 稻壳炭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光合作用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稻壳炭对水稻抗逆性的影响 | 第58页 |
4.5 稻壳炭对水稻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58-59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