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机械与仪器、设备论文--化工过程用机械与设备论文--物质分离机械论文

高透量、高稳定性透氧膜材料及其透氧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无机致密透氧膜的氧传导机理第14-16页
        1.2.1 透氧过程第14-15页
        1.2.2 速控步骤第15-16页
    1.3 无机致密透氧膜材料种类第16-20页
        1.3.1 钙钛矿型透氧膜材料第16-17页
        1.3.2 K2NiF4型透氧膜材料第17-19页
        1.3.3 层状钙钛矿型透氧膜材料第19页
        1.3.4 萤石型透氧膜材料第19-20页
    1.4 无机致密透氧膜的制备第20-22页
        1.4.1 粉体的合成第20-21页
        1.4.2 透氧膜的成型与烧结第21-22页
    1.5 无机致密透氧膜的应用第22-27页
        1.5.1 纯氧或者富氧空气制备第22-23页
        1.5.2 甲烷部分氧化制备合成气第23-25页
        1.5.3 纯氧燃烧反应第25-26页
        1.5.4 甲烷偶联制烃类第26-27页
    1.6 改善无机致密透氧膜的手段第27-30页
        1.6.1 对透氧膜材料进行A位或者B位掺杂第27-29页
        1.6.2 改变A/B位的化学计量比第29页
        1.6.3 改变透氧膜的形貌第29-30页
    1.7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32-38页
    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第32-34页
        2.1.1 主要实验材料第32-33页
        2.1.2 仪器设备第33-34页
    2.2 膜的制备第34-35页
        2.2.1 片状膜的制备第34页
        2.2.2 U型中空纤维膜的制备第34-35页
    2.3 材料微观结构表征第35-38页
        2.3.1 X-射线衍射 (XRD)第35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第35页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第35-36页
        2.3.4 综合热分析 (TG-DSC)第36页
        2.3.5 程序升温氧脱附测试 (O2-TPD)第36页
        2.3.6 电导率测试第36页
        2.3.7 透氧性能测试第36-38页
第三章 新型双功能Ta、Bi共掺杂BaBi_(0.05)Co_(0.8)Ta_(0.15)O_(3-δ) 透氧膜材料的研究第38-56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4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0-54页
        3.3.1 BaBi_xCo_(1-x-y)Ta_yO_(3-δ) 粉体及烧结后片的相结构分析第40-42页
        3.3.2 BaBi_xCo_(1-x-y)Ta_yO_(3-δ) 透氧膜透氧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第42-44页
        3.3.3 BBCT膜材料的氧气脱附曲线第44-45页
        3.3.4 BBCT透氧膜材料在不同气氛中的电导率测试第45-46页
        3.3.5 不同厚度的BBCT透氧膜透氧量随温度变化曲线第46-47页
        3.3.6 不同空气流速对BBCT透氧膜透氧量的影响第47-48页
        3.3.7 不同的吹扫流速对BBCT透氧膜透氧量的影响第48-49页
        3.3.8 不同的氧分压对BBCT透氧膜的透氧量的影响第49-50页
        3.3.9 BBCT透氧膜的速控步骤研究第50-52页
        3.3.10 BBCT透氧膜长期稳定性测试第52页
        3.3.11 反应后BBCT透氧膜的SEM和XRD表征第52-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缺陷(Pr_(0.9)La_(0.1))_(1.9)(Ni_(0.74)Cu_(0.21)Ga_(0.05))O_(4+δ) 透氧膜材料的研究第56-71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实验部分第57-5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8-70页
        4.3.1 缺陷(PL)1.9NCG透氧膜材料的相结构分析第58-60页
        4.3.2 缺陷(PL)1.9NCG膜材料的电导率测试第60-62页
        4.3.3 缺陷(PL)1.9NCG膜材料的热重曲线第62-63页
        4.3.4 缺陷(PL)1.9NCG中空纤维膜的SEM图第63页
        4.3.5 温度对缺陷 (PL)1.9NCG中空纤维膜透氧量的影响第63-64页
        4.3.6 不同空气流速对缺陷 (PL)1.9NCG中空纤维膜透氧量的影响第64-65页
        4.3.7 不同的吹扫流速对缺陷 (PL)1.9NCG中空纤维膜透氧量的影响第65-66页
        4.3.8 不同的氧分压对缺陷 (PL)1.9NCG中空纤维膜透氧量的影响第66-67页
        4.3.9 缺陷 (PL)1.9NCG中空纤维膜稳定性测试第67-68页
        4.3.10 反应后缺陷的(PL)1.9NCG中空纤维膜的SEM和XRD表征第68-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U型BaCo(0.7)Fe_(0.2)Ta_(0.1)O_(3-δ) 中空纤维透氧膜的透氧性能研究第71-85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实验部分第71-7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3-84页
        5.3.1 U型BCFT中空纤维透氧膜的SEM表征第73页
        5.3.2 U型BCFT中空纤维透氧膜热循环稳定图第73-75页
        5.3.3 不同空气流速对U型BCFT中空纤维膜透氧量的影响第75-76页
        5.3.4 不同的吹扫流速对U型BCFT中空纤维透膜透氧量的影响第76-78页
        5.3.5 不同氧分压对U型BCFT中空纤维膜透氧量的影响第78-80页
        5.3.6 U型BCFT中空纤维透氧膜透氧速控步骤拟合第80-81页
        5.3.7 U型BCFT中空纤维透氧膜稳定性测试第81-82页
        5.3.8 反应后U型BCFT中空纤维透氧膜的SEM和XRD表征第82-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U型BaCo(0.7)Fe_(0.2)Ta_(0.1)O_(3-δ) 中空纤维透氧膜用于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 73第85-96页
    6.1 引言第85-86页
    6.2 实验部分第86-8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7-95页
        6.3.1 U型BCFT中空纤维膜反应器中温度对POM的影响第87-88页
        6.3.2 U型BCFT中空纤维膜反应器中吹扫侧甲烷浓度对POM的影响第88-89页
        6.3.3 U型BCFT中空纤维膜反应器中吹扫侧流速对POM的影响第89-90页
        6.3.4 U型BCFT中空纤维膜反应器中POM性能随时间变化关系第90-91页
        6.3.5 反应后的U型BCFT中空纤维透氧膜的SEM和XRD表征第91-93页
        6.3.6 反应后的U型BCFT中空纤维透氧膜的XPS分析第93-95页
    6.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七章 U型BaCo(0.7)Fe_(0.2)Ta_(0.1)O_(3-δ) 中空纤维透氧膜应用于甲烷燃烧的研究第96-104页
    7.1 引言第96页
    7.2 实验部分第96-97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97-103页
        7.3.1 U型BCFT中空纤维膜反应器中温度对甲烷燃烧的影响第97-98页
        7.3.2 U型BCFT中空纤维膜反应器中吹扫侧甲烷浓度对甲烷燃烧的影响第98-99页
        7.3.3 U型BCFT中空纤维膜反应器中吹扫侧流速变化对甲烷燃烧的影响第99-100页
        7.3.4 U型BCFT中空纤维膜反应器中甲烷燃烧性能随时间变化关系第100-101页
        7.3.5 反应后U型BCFT中空纤维透氧膜的SEM和XRD表征第101-103页
    7.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结论与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5-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附件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己内酯基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合成与抗污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羧酸或吡啶羧酸类配体的过渡/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