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 | 第12页 |
1.1.2 “美丽中国”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对象 | 第13页 |
1.2.1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 | 第13页 |
1.2.2 “美丽城镇”的概念 | 第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的目标 | 第14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美丽城镇”规划建设目标构建研究 | 第16-28页 |
2.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建设理论研究 | 第16-20页 |
2.1.1 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2.1.2 “美丽城镇”规划建设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2.2 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 | 第20-23页 |
2.2.1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 | 第20-21页 |
2.2.2 城镇人居环境问题凸显 | 第21-22页 |
2.2.3 城镇文化内涵缺失 | 第22-23页 |
2.2.4 城镇生态文明理念不足 | 第23页 |
2.3 “美丽城镇”规划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关系 | 第23-24页 |
2.4 “美丽城镇”规划建设的构建目标 | 第24-27页 |
2.4.1 以优势产业为核心,促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 第24-25页 |
2.4.2 以人居环境为抓手,树立新型城镇化的正确导向 | 第25-26页 |
2.4.3 以本土文化为基石,塑造城镇特色风貌形象 | 第26页 |
2.4.4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小城镇发展模式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苏南“美丽城镇”规划策略研究 | 第28-38页 |
3.1 “美丽城镇”规划的层次、原则及内容 | 第28-32页 |
3.1.1 规划层次 | 第28页 |
3.1.2 规划原则 | 第28-29页 |
3.1.3 规划内容 | 第29-32页 |
3.2 “美丽城镇”规划的影响因素及政策诉求 | 第32页 |
3.2.1 规划的影响因素 | 第32页 |
3.2.2 规划的政策诉求 | 第32页 |
3.3 苏南“美丽城镇”的规划策略 | 第32-37页 |
3.3.1 着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 第33-34页 |
3.3.2 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 | 第34-35页 |
3.3.3 塑造独特鲜明的城镇形象与建筑风貌 | 第35-36页 |
3.3.4 营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可持续景观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实证:苏南“美丽城镇”规划策略 | 第38-65页 |
4.1 震泽“美丽城镇”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 第38-47页 |
4.1.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8-41页 |
4.1.2 产业发展现状 | 第41-43页 |
4.1.3 基础设施现状 | 第43-45页 |
4.1.4 城镇风貌现状 | 第45-47页 |
4.2 震泽“美丽城镇”项目的规划建设 | 第47-62页 |
4.2.1 重构城镇空间,优化发展格局 | 第47-49页 |
4.2.2 强化城镇优势,发展产业集群 | 第49-51页 |
4.2.3 完善基础设施,建全服务体系 | 第51-56页 |
4.2.4 注重绿地规划,构建生态小镇 | 第56-58页 |
4.2.5 保存历史规划,延续古镇记忆 | 第58-60页 |
4.2.6 整修街景立面,凸显城镇特色 | 第60-62页 |
4.3 实施措施与政策建议 | 第62-64页 |
4.3.1 实施措施 | 第62-63页 |
4.3.2 政策建议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5.2.1 不足 | 第65页 |
5.2.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图表目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