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 第12-16页 |
(一)国内、国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二)自己的见解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19-25页 |
一、改造封建传统文化,提高根据地军民文化素质的需要 | 第19-20页 |
二、反对日伪文化和国民党专制主义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需要 | 第20-23页 |
三、动员民众支持和参与抗战的需要 | 第23-24页 |
四、开展根据地社会建设的需要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25-47页 |
第一节 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提高军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 第25-30页 |
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25-27页 |
二、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党员干部和军队的政治素质 | 第27-28页 |
三、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工作,提高民众政治觉悟水平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军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 第30-37页 |
一、以小学教育事业为核心,积极发展中学教育事业 | 第30-32页 |
二、冬学运动与扫盲运动开创社会教育的新形式 | 第32-34页 |
三、创办党政军干部院校,推动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 | 第34-36页 |
四、建立科技管理体制,促进边区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 第36-37页 |
第三节 重视新闻报刊出版工作,占领舆论宣传阵地 | 第37-42页 |
一、创办各种报纸期刊,充分发挥报刊宣传的主导力量 | 第37-39页 |
二、出版各种图书,指导边区的抗战和社会建设实践 | 第39-40页 |
三、发展广播通讯事业,提高军民坚持抗战的积极性 | 第40-41页 |
四、创办《晋察冀画报》,推动抗战政策的宣传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开展抗战文艺活动,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 | 第42-47页 |
一、建立剧团组织,推动文艺活动的繁荣 | 第42-43页 |
二、广泛开展歌咏比赛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 第43-44页 |
三、深入开展“冀中一日”写作运动,组织边区军民参与创作活动 | 第44-46页 |
四、举办文艺训练班,推动文艺运动的发展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特征 | 第47-53页 |
第一节 积极发展抗战新文化,文化建设具有战时性 | 第47-49页 |
一、文化建设具有革命战斗性,为抗日战争服务 | 第47-48页 |
二、文化建设具有游击性,有效配合游击战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坚持党对于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文化建设具有先进性 | 第49-51页 |
一、党制定文化政策,引导文化建设的发展 | 第49-50页 |
二、党建立健全文化机构,有组织地领导边区文化建设 | 第50页 |
三、开展整风运动与文化工作者“下乡”“入伍”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化建设具有大众性 | 第51-53页 |
一、坚持以军民为主体的创作导向,促进文艺作品大众化 | 第51-52页 |
二、开展乡村文艺运动,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 第53-59页 |
第一节 历史意义 | 第53-56页 |
一、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 第53-54页 |
二、对军事斗争产生了强大的号召作用,增强了军民取得胜利的信心 | 第54页 |
三、粉碎了日伪文化战,扩大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影响 | 第54-55页 |
四、初步建设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 第55页 |
五、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 第55-56页 |
第二节 现实启示 | 第56-59页 |
一、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第56-57页 |
二、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体现时代发展的主题 | 第57页 |
三、文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的根本方向 | 第57-58页 |
四、发挥抗战文化资源的特殊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