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转型期我国高校工会建设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研究的意义第9页
     ·理论意义第9页
     ·实践意义第9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工会建设研究述评第9-15页
     ·关于我国高校工会性质地位第10页
     ·关于我国高校工会组织及运行第10-12页
       ·我国高校工会组织机构的研究第10-11页
       ·我国高校工会经费筹集和管理的研究第11-12页
     ·关于我国高校工会职能第12-14页
       ·关于我国高校工会维护职能的研究第12-13页
       ·关于我国高校工会参与职能的研究第13页
       ·关于我国高校工会教育职能的研究第13-14页
       ·关于我国高校工会建设职能的研究第14页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综合评价第14-15页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15页
   ·课题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2章 转型期高校工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第16-21页
   ·转型期高校工会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第16-17页
     ·身份制的变迁第16页
     ·经济分层取代政治分层第16-17页
     ·贫富差距的扩大第17页
     ·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第17页
   ·转型期高校工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分析第17-21页
     ·高校办学体制的转变第18页
     ·领导体制的变革第18页
     ·管理制度的变革第18-19页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第19页
     ·教职工队伍的变化第19页
     ·高校扩招后对教职工产生的影响第19-20页
     ·高校劳动关系的变化第20-21页
第3章 我国高校工会组织现状分析及问题成因第21-27页
   ·我国高校工会组织现状分析第21-24页
     ·高校工会领导的产生导致教职工实际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第21-22页
     ·高校工会组织维权机制不健全第22页
     ·高校工会的经济基础得不到有效的维护第22页
     ·高校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第22-23页
     ·高校工会维权角色意识不够高第23页
     ·高校工会的活动内容形式化,性质体现不充分,地位和作用异化第23页
     ·高校工会自身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第23页
     ·高校工会组织比较松散第23-24页
   ·我国高校工会组织目前现状的问题成因第24-27页
     ·中国工会独特的发展历史是我国高校工会职能缺失的历史原因第24页
     ·工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第24-25页
     ·经济结构转变、社会分层使得高校维权对象更为复杂第25-26页
     ·高校工会被赋予了过多的行政化色彩第26页
     ·社会多元化给高校工会工作职能的发挥带来冲击第26页
     ·高校重教育、轻维权现象严重第26-27页
第4章 以教职工为本探析其所需的理想高校工会模型第27-34页
   ·以教职工为本的涵义解析第27-30页
     ·教职工是工会组织的核心,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第27-28页
     ·有效的激励是实施好以教职工为本的主要方式第28-29页
     ·以教职工为本的高校工会成功的标志是组织和成员实现"双赢"第29页
     ·组织文化的建设是高校工会实施以教职工为本的重要途径第29页
     ·以教职工为本要创造良好的人本管理环境第29-30页
   ·以教职工为本出发探析其所需的理想高校工会模型第30-34页
     ·以教职工为本决定了高校工会要充分给予教职工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空间第30页
     ·以教职工为本决定了高校工会要实施有效的激励方式第30-31页
     ·以教职工为本决定了高校工会要以达到个人与组织的双赢为目标第31页
     ·以教职工为本决定了高校工会要构建一种优良的校园文化第31页
     ·良好的人本管理环境是高校工会以教职工为本开展工作的重要外部条件第31-34页
第5章 转型期我国高校工会建设研究对策第34-39页
   ·改革工会现行的经费制度、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第34-36页
     ·改革高校工会现行的经费制度第34-35页
     ·改革高校工会人事选举制度第35-36页
     ·改革高校工会的管理制度第36页
   ·不断完善高校工会相关的法律、法规第36-37页
     ·完善《工会法》及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第36-37页
     ·完善《工会法》的法律责任制度第37页
   ·加强工会组织架构的改革第37-39页
小结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个人简介第42-43页
导师简介第43-44页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44-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林农法律意识影响因素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
下一篇: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基于传播学5W模式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