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除砷方法概述 | 第12页 |
1.2 铁盐除砷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氨基酸与Ca~(2+)、Mg~(2+)离子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理论计算方法的介绍 | 第14-18页 |
1.4.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4-15页 |
1.4.2 多体微扰理论 | 第15页 |
1.4.3 溶剂化效应 | 第15页 |
1.4.4 基组的选择 | 第15-16页 |
1.4.5 自然键轨道分析(Natural Bond Orbital,NBO) | 第16页 |
1.4.6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 | 第16-17页 |
1.4.7 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 第17页 |
1.4.8 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Fe~(3+)aq与砷酸根物种(H_mAsO_4~(3-m))的缔合研究 | 第19-32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1-31页 |
2.3.1 Fe~(3+)aq和H_mAsO_4~(3-m)缔合团簇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21-24页 |
2.3.2 [FeH_mAsO_4(H_2O)_n]~(m+)水合团簇的稳定性分析 | 第24-27页 |
2.3.3 [FeH_mAsO_4(H_2O)_n]~(m+)团簇的水合作用对Fe-As缔合影响 | 第27-28页 |
2.3.4 OH~-对Fe~(3+)aq与H_mAsO_4~(3-m)缔合的影响 | 第28-31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1-32页 |
第3章 不同形态铁与砷酸根物种之间的缔合研究 | 第32-43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2页 |
3.3.1 铁基材料与H_mAsO_4~(3-m)间的缔合结构 | 第33-35页 |
3.3.2 铁基材料和H_mAsO_4~(3-m)缔合的缔合能量参数分析 | 第35-37页 |
3.3.3 凝胶态的铁氢氧化物中OH~-数目对Fe-As缔合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4 低价态的铁材料与砷物种缔合研究 | 第39-40页 |
3.3.5 溶液的极化性质对Fe-As缔合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第4章 砷酸铁体系的动力学研究 | 第43-53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4.3.1 [FeH_2AsO_4]~(2+)物种的CIP与SSIP结构的势能面扫描 | 第44-46页 |
4.3.2 FeAsO_4-W50体系的CPMD模拟 | 第46-48页 |
4.3.3 FeHAsO_4~+-W50体系的CPMD模拟 | 第48-49页 |
4.3.4 FeH_2AsO_4~(2+)-W50体系的CPMD模拟 | 第49-51页 |
4.3.5 FeAsO_4-W50体系的约束性CPMD模拟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52-53页 |
第5章 MgCl_2、CaCl_2溶液中丙氨酸缔合性质的研究 | 第53-64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5.3.1 Mg~(2+)、Ca~(2+)离子与丙氨酸的缔合结构 | 第54-55页 |
5.3.2 MgCl_2、CaCl_2盐水中丙氨酸缔合研究 | 第55-57页 |
5.3.3 MgCl_2、CaCl_2盐水中丙氨酸氨基与Cl~-的缔合 | 第57-58页 |
5.3.4 MgCl_2、CaCl_2盐水中丙氨酸羧基与Mg~(2+)、Ca~(2+)的缔合 | 第58-60页 |
5.3.5 MgCl_2、CaCl_2盐水中Mg~(2+)、Ca~(2+)与Cl~-缔合的影响 | 第60-62页 |
5.3.6 MgCl_2、CaCl_2溶液中丙氨酸水合的研究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8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