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3-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2.1 相关定义综述 | 第18-20页 |
2.1.1 就业满意度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就业能力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3 信号作用的定义 | 第19-20页 |
2.2 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3 实习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 就业市场信号传递 | 第23-26页 |
第3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26-36页 |
3.1 理论分析及假设 | 第26-34页 |
3.1.1 就业市场实习信号传递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3.1.2 实习决策的博弈论分析 | 第27-29页 |
3.1.3 实习的信号传递模型 | 第29-34页 |
3.2 实习情况与就业满意度模型 | 第34-36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36-50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4.1.1 文献研究法 | 第36页 |
4.1.2 混合研究法 | 第36页 |
4.1.3 统计分析法 | 第36页 |
4.2 变量设计 | 第36-38页 |
4.2.1 就业满意度的定义和维度 | 第36-37页 |
4.2.2 信号作用的定义和维度 | 第37-38页 |
4.2.3 就业能力的定义和维度 | 第38页 |
4.3 变量测量量表设计 | 第38-42页 |
4.3.1 就业满意度测量量表设计 | 第38-39页 |
4.3.2 实习情况测量量表设计 | 第39页 |
4.3.3 个人基本学习情况和就业能力测量量表设计 | 第39-42页 |
4.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2页 |
4.5 变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2-50页 |
4.5.1 “就业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2-44页 |
4.5.2 “实习情况”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4-46页 |
4.5.3 “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6-50页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 第50-66页 |
5.1 信度分析 | 第50-52页 |
5.1.1 就业能力的信度分析 | 第50-51页 |
5.1.2 就业满意度的信度分析 | 第51-52页 |
5.2 效度分析 | 第52-53页 |
5.2.1 就业能力的效度分析 | 第52页 |
5.2.2 就业满意度的效度分析 | 第52-53页 |
5.3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53-54页 |
5.4 差异性检验 | 第54-57页 |
5.4.1 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54-55页 |
5.4.2 专业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55-56页 |
5.4.3 工作类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56-57页 |
5.5 相关分析 | 第57-60页 |
5.5.1 实习情况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 | 第57-58页 |
5.5.2 就业能力与就业满意度的相关性 | 第58-59页 |
5.5.3 实习情况与就业满意度的相关性 | 第59-60页 |
5.6 实习情况对就业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第60-63页 |
5.6.1 实习情况通过信号作用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5.6.2 实习情况各维度信号作用的显著性差异 | 第61-63页 |
5.7 个别访谈 | 第63-66页 |
第6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局限性 | 第66-68页 |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66-67页 |
6.1.1 实习发挥信号作用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 第66页 |
6.1.2 实习情况各维度信号作用的显著性差异 | 第66-67页 |
6.1.3 其他研究发现 | 第67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7-68页 |
附录1 | 第68-74页 |
附录2 | 第74-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后记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