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大型秸秆沼气工程温室气体减排计量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3.1 温室气体减排计量方法综述第15-18页
        1.3.2 沼气工程减排计量参数指标研究第18-19页
        1.3.3 秸秆沼气工程效益评价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0-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页
        1.4.3 技术路线图第21-23页
第二章 我国大型秸秆沼气工程发展现状第23-33页
    2.1 我国大型秸秆沼气工程产业发展概况第23-24页
    2.2 我国秸秆沼气工程分类第24-27页
        2.2.1 依据规模大小分类第24-25页
        2.2.2 依据发酵过程分类第25-26页
        2.2.3 依据增保温方式分类第26-27页
        2.2.4 依据发酵原料种类分类第27页
        2.2.5 依据发酵温度分类第27页
    2.3 我国大型秸秆沼气工程发酵工艺第27-31页
        2.3.1 覆膜槽秸秆厌氧消化工艺第28页
        2.3.2 车库(集装箱)式厌氧消化工艺第28-29页
        2.3.3 红泥塑料厌氧消化工艺第29页
        2.3.4 完全混合式厌氧发酵工艺第29-30页
        2.3.5 自载体生物膜厌氧发酵工艺第30-31页
        2.3.6 分离式两相厌氧发酵工艺第31页
        2.3.7 一体化两相厌氧发酵工艺第31页
    2.4 我国大型秸秆沼气工程发展障碍第31-33页
第三章 大型秸秆沼气工程温室气体减排计量方法第33-45页
    3.1 项目边界第33-35页
    3.2 基准线排放量计算方法第35-40页
        3.2.1 基准线情景下秸秆处理的排放量计算方法第35-36页
        3.2.2 基准线情景下农户炊事用能的排放量计算方法第36-39页
        3.2.3 沼肥替代化肥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计算方法第39-40页
    3.3 项目排放量计算方法第40-42页
        3.3.1 工程运输活动的排放量计算方法第40-41页
        3.3.2 工程运行化石燃料消耗排放量计算方法第41页
        3.3.3 工程运行电力消耗排放量计算方法第41-42页
        3.3.4 沼气火炬燃烧排放量计算方法第42页
    3.4 泄漏量计算方法第42页
    3.5 减排量计算方法第42-43页
    3.6 项目监测第43-45页
        3.6.1 需要监测的参数和数据第43-44页
        3.6.2 监测仪器与要求第44-45页
第四章 大型秸秆沼气工程温室气体减排量计算第45-56页
    4.1 研究对象简介第45-46页
        4.1.1 工程建设内容与规模第45-46页
        4.1.2 工程工艺技术第46页
    4.2 基准线排放量计算第46-50页
        4.2.1 玉米秸秆无控焚烧的温室气体排放第47-48页
        4.2.2 农户未使用沼气时炊事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第48-49页
        4.2.3 沼肥替代的化肥生产能耗温室气体排放第49-50页
        4.2.4 基准线排放量计算结果汇总第50页
    4.3 项目排放量计算第50-53页
        4.3.1 工程运输活动产生的排放第50-51页
        4.3.2 工程运行化石燃料消耗排放第51-52页
        4.3.3 工程运行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第52页
        4.3.4 沼气火炬燃烧排放量第52-53页
        4.3.5 项目排放量计算结果汇总第53页
    4.4 泄漏量计算第53-54页
    4.5 减排量计算第54-55页
    4.6 减排策略第55-5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9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56-57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57页
    5.3 研究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历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全极化SAR数据的旱地作物识别与生物学参数反演研究
下一篇:灌区水权转让与虚拟水补偿耦合模型的开发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