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7页 |
| 1.1 膜概述 | 第11-15页 |
| 1.1.1 膜的定义及其发展史 | 第11-12页 |
| 1.1.2 膜分类及膜过程分类 | 第12-15页 |
| 1.2 超滤膜简介 | 第15-19页 |
| 1.2.1 超滤膜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 1.2.2 超滤膜的使用原理 | 第16页 |
| 1.2.3 超滤膜的使用特点 | 第16-17页 |
| 1.2.4 超滤膜的材料 | 第17页 |
| 1.2.5 超滤膜的制备 | 第17-19页 |
| 1.3 PVDF超滤膜概述 | 第19-22页 |
| 1.3.1 PVDF的特点 | 第19页 |
| 1.3.2 PVDF超滤膜的应用 | 第19-20页 |
| 1.3.3 PVDF超滤膜的改性 | 第20-21页 |
| 1.3.4 PVDF超滤膜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 1.4 国内外有关PVDF膜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25页 |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8页 |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7-28页 |
| 2.2 PVDF膜制备过程 | 第28-29页 |
| 2.3 实验方案 | 第29-32页 |
| 2.4 膜性能评价与表征 | 第32-38页 |
| 2.4.1 水通量测定 | 第32-33页 |
| 2.4.2 接触角的测定 | 第33-34页 |
| 2.4.3 平衡含水率的测定 | 第34-35页 |
| 2.4.4 孔径的测定 | 第35页 |
| 2.4.5 截留效果的表征 | 第35-36页 |
| 2.4.6 膜污染指数的测定 | 第36-37页 |
| 2.4.7 SEM电镜测试 | 第37页 |
| 2.4.8 膜的强度以及韧性的测定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60页 |
| 3.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7页 |
| 3.1.1 聚偏氟乙烯浓度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38-41页 |
| 3.1.2 氯化锂浓度对聚偏氟乙烯膜的结构和性能影响 | 第41-44页 |
| 3.1.3 聚乙二醇浓度对聚偏氟乙烯膜的结构和性能影响 | 第44-47页 |
| 3.1.4 单因素实验小结 | 第47页 |
| 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53页 |
| 3.2.1 各铸膜条件对膜孔径的影响 | 第50页 |
| 3.2.2 各铸膜条件对膜的接触角影响 | 第50页 |
| 3.2.3 各铸膜条件对膜的水通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3.2.4 各铸膜条件对膜的截留率的影响 | 第51页 |
| 3.2.5 各铸膜条件对膜的平衡含水率的影响 | 第51页 |
| 3.2.6 各铸膜条件对膜的污染指数的影响 | 第51-52页 |
| 3.2.7 铸膜条件优化的选择 | 第52-53页 |
| 3.2.8 正交实验小结 | 第53页 |
| 3.3 增加膜的强度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 3.3.1 聚氨酯对膜的断裂强度与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 3.3.2 聚氨酯对膜的水通量、接触角和截留率的影响 | 第56-59页 |
| 3.3.3 增加膜的强度实验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4.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 4.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