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 第13-16页 |
1.2.2 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结构抗震倒塌安全储备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4 结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 第21-22页 |
1.3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第22-23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 受等造价控制的混凝土框架设计与建模 | 第24-43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典型的消能减震装置与隔震装置 | 第24-27页 |
2.2.1 防屈曲支撑的减震原理 | 第24-25页 |
2.2.2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原理 | 第25-27页 |
2.3 等造价传统及加控混凝土框架设计 | 第27-35页 |
2.3.1 等造价控制思想及传统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 第27-28页 |
2.3.2 等造价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 第28-31页 |
2.3.3 等造价隔震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 第31-33页 |
2.3.4 传统及加控混凝土框架抗震设计验算 | 第33-35页 |
2.4 等造价混凝土框架Benchmark模型的建立 | 第35-41页 |
2.4.1 OpenSees程序模块及模型需求信息 | 第35-36页 |
2.4.2 基于OpenSees的结构模型 | 第36-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等造价混凝土框架的地震易损性及倒塌安全储备分析 | 第43-58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等造价传统及加控混凝土框架IDA曲线 | 第43-51页 |
3.2.1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第43-45页 |
3.2.2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确定 | 第45-46页 |
3.2.3 结构损伤指标及倒塌判别准则的确定 | 第46-47页 |
3.2.4 IDA分析过程及IDA曲线 | 第47-51页 |
3.3 等造价传统及加控混凝土框架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51-55页 |
3.3.1 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计算方法 | 第51页 |
3.3.2 传统及加控混凝土框架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51-52页 |
3.3.3 考虑控制装置价格变化的混凝土框架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52-55页 |
3.4 考虑控制装置价格变化的混凝土框架倒塌安全储备分析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基于倒塌安全储备系数的等造价加控混凝土框架优化设计 | 第58-84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等造价加控混凝土框架抗倒塌设计参数 | 第58-64页 |
4.2.1 防屈曲支撑框架整体抗侧刚度 | 第58-60页 |
4.2.2 防屈曲支撑框架最小刚重比 | 第60-64页 |
4.2.3 隔震框架水平减震系数 | 第64页 |
4.3 等造价加控混凝土框架设计方案 | 第64-69页 |
4.3.1 防屈曲支撑框架设计方案 | 第64-67页 |
4.3.2 隔震框架设计方案 | 第67-69页 |
4.4 抗倒塌设计参数与倒塌安全储备系数的关系 | 第69-82页 |
4.4.1 防屈曲支撑框架抗侧刚度与倒塌安全储备系数 | 第69-75页 |
4.4.2 防屈曲支撑框架最小刚重比与倒塌安全储备系数 | 第75-79页 |
4.4.3 隔震框架水平减震系数与倒塌安全储备系数 | 第79-80页 |
4.4.4 最强抗倒塌能力的等造价加控混凝土框架设计方法 | 第80-81页 |
4.4.5 设计方法的验证 | 第81-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等造价混凝土框架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 第84-99页 |
5.1 引言 | 第84页 |
5.2 基于FEMA P-58的震害损失评估方法 | 第84-85页 |
5.3 混凝土框架建筑性能模型 | 第85-87页 |
5.3.1 建筑基本信息 | 第85-86页 |
5.3.2 结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性能组 | 第86-87页 |
5.4 等造价传统及加控混凝土框架震害损失评估 | 第87-97页 |
5.4.1 传统及加控混凝土框架地震响应 | 第87-90页 |
5.4.2 传统及加控混凝土框架震害损失评估结果 | 第90-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附录 主要符号与变量表 | 第105-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