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进出口贸易概况论文--出口贸易论文

中国出口企业转向OFDI的多维影响因素--基于微观数据的检验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1章 绪论第15-2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6页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第16-18页
        1.3.1 本文的大致研究框架第16页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18页
        1.4.2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18-19页
        1.4.3 数据分析法第19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9-21页
        1.5.1 本文的创新点第19-20页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21-31页
    2.1 企业国际化的经典理论第21-25页
        2.1.1 企业国际化进程第21-22页
        2.1.2 企业异质性理论第22-23页
        2.1.3 资源观第23-24页
        2.1.4 行业观第24-25页
        2.1.5 制度观第25页
    2.2 中国OFDI的相关文献综述第25-28页
        2.2.1 中国企业OFDI的动机选择第26-27页
        2.2.2 中国企业OFDI的决定因素第27页
        2.2.3 中国企业OFDI的区位选择第27-28页
        2.2.4 中国企业OFDI的产业选取第28页
    2.3 企业在出口与OFDI之间的权衡第28-30页
    2.4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第30-31页
第3章 中国出口企业转向OFDI的典型化事实第31-38页
    3.1 数据来源第31-32页
    3.2 典型化事实第32-36页
        3.2.1 企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增长第32-33页
        3.2.2 两类企业异质性特征有显著差别第33页
        3.2.3 与其所属行业研发投入正相关第33-35页
        3.2.4 地区分布与其所在地区制度环境正相关第35-36页
    3.3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4章 中国出口企业转向OFDI的理论假设第38-44页
    4.1 企业异质性理论与企业生产率第38-39页
    4.2 资源观与企业规模和出口经验第39-40页
    4.3 行业观与行业研发投入第40-41页
    4.4 制度观与地区制度环境和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第41-42页
    4.5 地区宏观环境的调节作用第42-43页
    4.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5章 中国出口企业转向OFDI的实证检验第44-56页
    5.1 构建基本模型第44-45页
    5.2 变量说明第45-46页
        5.2.1 被解释变量第45页
        5.2.2 解释变量第45页
        5.2.3 固定效应第45-46页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第46-55页
        5.3.1 出口企业全样本回归的估计结果第46-48页
        5.3.2 全样本回归的估计结果第48-51页
        5.3.3 基于出口类别的分组检验第51-53页
        5.3.4 地区宏观环境的调节作用第53-55页
    5.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56-59页
    6.1 基本结论第56-57页
        6.1.1 企业生产率水平对出口企业转OFDI的影响第56页
        6.1.2 资源观因素对出口企业转OFDI的影响第56-57页
        6.1.3 行业观因素对出口企业转OFDI的影响第57页
        6.1.4 制度观因素对出口企业转OFDI的影响第57页
        6.1.5 地区宏观环境调节作用对出口企业转OFDI的影响第57页
    6.2 相关政策建议第57-59页
        6.2.1 企业角度第58页
        6.2.2 资源角度第58页
        6.2.3 行业角度第58页
        6.2.4 制度角度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致谢第65-6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获奖与课题参与第66-6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政生态视角下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路径研究
下一篇:动态发展中的产业园区规划研究--以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