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燃料油脱硫技术 | 第11-13页 |
1.1.1 加氢脱硫 | 第11-12页 |
1.1.2 氧化脱硫 | 第12页 |
1.1.3 吸附脱硫 | 第12页 |
1.1.4 生物脱硫 | 第12页 |
1.1.5 电化学脱硫 | 第12-13页 |
1.1.6 膜渗透脱硫 | 第13页 |
1.2 氧化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氧化脱硫反应机理 | 第13-14页 |
1.2.2 氧化脱硫技术 | 第14-17页 |
1.3 杂多酸化合物及应用 | 第17页 |
1.4 介孔分子筛HMS及应用 | 第17-19页 |
1.5 金属有机骨架MIL-101及应用 | 第19-21页 |
1.5.1 金属有机骨架MIL-101的合成方法 | 第19-20页 |
1.5.2 金属有机骨架MIL-101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0-21页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2.1 实验所需药品及仪器 | 第22-23页 |
2.1.1 实验所需仪器 | 第22页 |
2.1.2 实验所需药品 | 第22-23页 |
2.2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2.2.1 HMS载体制备 | 第23页 |
2.2.2 HPW/HMS催化剂制备 | 第23页 |
2.2.3 改性HPW/HMS催化剂制备 | 第23页 |
2.2.4 MIL-101载体制备 | 第23-24页 |
2.2.5 HPW/MIL-101催化剂制备 | 第24页 |
2.2.6 改性HPW/MIL-101催化剂制备 | 第24页 |
2.3 催化剂表征 | 第24-25页 |
2.3.1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4页 |
2.3.2 催化剂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24页 |
2.3.3 催化剂晶相分析(XRD) | 第24页 |
2.3.4 程序升温脱附(NH3-TPD) | 第24页 |
2.3.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4-25页 |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5-26页 |
第三章 HPW/HMS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脱硫活性 | 第26-36页 |
3.1 活性组分负载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26-29页 |
3.1.1 催化剂的FT-IR分析 | 第26-27页 |
3.1.2 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27页 |
3.1.3 催化剂的SEM分析 | 第27-28页 |
3.1.4 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活性 | 第28-29页 |
3.2 模板剂去除方法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29-30页 |
3.2.1 催化剂的FT-IR分析 | 第29页 |
3.2.2 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活性 | 第29-30页 |
3.3 磷钨酸负载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30-31页 |
3.4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31-33页 |
3.4.1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31页 |
3.4.2 氧化剂用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31-32页 |
3.4.3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32-33页 |
3.4.4 反应时间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33页 |
3.5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33-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助剂改性HPW/HMS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性能 | 第36-45页 |
4.1 助剂种类对HPW/HMS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4.1.1 不同助剂改性催化剂的FT-IR分析 | 第36页 |
4.1.2 不同助剂改性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活性 | 第36-37页 |
4.2 助剂Ce的添加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7-40页 |
4.2.1 不同Ce添加量的XRD分析 | 第37-38页 |
4.2.2 不同Ce添加量的NH3-TPD分析 | 第38页 |
4.2.3 不同Ce添加量的SEM分析 | 第38-39页 |
4.2.4 不同Ce添加量的BET分析 | 第39-40页 |
4.2.5 助剂Ce添加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0页 |
4.3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0-43页 |
4.3.1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0-41页 |
4.3.2 氧化剂用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1-42页 |
4.3.3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2页 |
4.3.4 反应时间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2-43页 |
4.4 氧化脱硫反应条件优化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HPW/MIL-101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脱硫活性 | 第45-51页 |
5.1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5.1.1 催化剂的FT-IR分析 | 第45-46页 |
5.1.2 催化剂的SEM分析 | 第46页 |
5.1.3 催化剂的NH3-TPD分析 | 第46-47页 |
5.2 磷钨酸负载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7页 |
5.3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7-50页 |
5.3.1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7-48页 |
5.3.2 氧化剂用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8-49页 |
5.3.3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9页 |
5.3.4 反应时间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助剂改性HPW/MIL-101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性能 | 第51-59页 |
6.1 助剂种类对HPW/MIL-101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6.1.1 不同助剂改性催化剂的FT-IR分析 | 第51-52页 |
6.1.2 不同助剂改性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活性 | 第52页 |
6.2 助剂Fe添加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6.2.1 不同Fe添加量的NH3-TPD分析 | 第52-53页 |
6.2.2 助剂Fe添加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53-54页 |
6.3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54-56页 |
6.3.1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54页 |
6.3.2 氧化剂用量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54-55页 |
6.3.3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55-56页 |
6.3.4 反应时间对催化剂脱硫活性影响 | 第56页 |
6.4 氧化脱硫反应条件优化 | 第56-5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