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SAR技术的输电走廊地形微形变信息提取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 第17-29页 |
| 2.1 InSAR技术 | 第17-23页 |
| 2.1.1 InSAR的基本原理 | 第17-22页 |
| 2.1.2 InSAR技术的流程 | 第22-23页 |
| 2.2 D-InSAR技术 | 第23-26页 |
| 2.2.1 D-InSAR测量原理 | 第23-25页 |
| 2.2.2 D-InSAR技术的局限 | 第25-26页 |
| 2.3 PS-InSAR技术 | 第26-2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PS-InSAR关键技术 | 第29-50页 |
| 3.1 SAR影像配准 | 第29-31页 |
| 3.2 SAR影像干涉组合模式 | 第31-32页 |
| 3.3 永久散射体的识别与选取 | 第32-43页 |
| 3.3.1 永久散射体概念 | 第32-33页 |
| 3.3.2 相位离差阈值法 | 第33-34页 |
| 3.3.3 振幅离差阈值法 | 第34-35页 |
| 3.3.4 多极化选取法 | 第35-38页 |
| 3.3.5 StaMPS选取法 | 第38-39页 |
| 3.3.6 本文改进的PS点选取算法 | 第39-43页 |
| 3.4 分布式散射体的识别与选取 | 第43-49页 |
| 3.4.1 DespecKS算法 | 第43-46页 |
| 3.4.2 本文改进的DS点选取算法 | 第46-4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相位差分模型与参数求解 | 第50-61页 |
| 4.1 领域差分相位模型 | 第50-52页 |
| 4.2 稳定散射点网络构建 | 第52页 |
| 4.3 网络平差法 | 第52-54页 |
| 4.4 残留相位分析 | 第54-55页 |
| 4.4.1 残留分量模型 | 第54-55页 |
| 4.4.2 求解残留分量 | 第55页 |
| 4.5 网络平差法的算法实现 | 第55-60页 |
| 4.5.1 算法流程 | 第55-57页 |
| 4.5.2 参数分析 | 第57-6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输电走廊地区形变信息提取及验证 | 第61-71页 |
| 5.1 实验数据 | 第61页 |
| 5.2 形变信息提取 | 第61-68页 |
| 5.3 误差分析 | 第68-7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6.1 总结 | 第71-72页 |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