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 | 第9页 |
1.1.2 3S技术的发展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 第9-10页 |
1.1.3 安宁河流域重要的经济地位和生态地位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3.1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内涵及成因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3 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4 评价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6页 |
2.1 自然环境状况 | 第21-2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1-22页 |
2.1.3 水文特征 | 第22页 |
2.1.4 气候概况 | 第22-23页 |
2.1.5 自然资源 | 第23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2.3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 第24-26页 |
第3章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6-37页 |
3.1 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6页 |
3.2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6-32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原则 | 第26-27页 |
3.2.2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3.2.3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28-32页 |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2-37页 |
第4章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第37-50页 |
4.1 评价模型 | 第37-39页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0页 |
4.3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分级方法 | 第40-41页 |
4.4 安宁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度等级分布 | 第41页 |
4.5 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41-43页 |
4.6 安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影响因素及生态恢复与保护建议 | 第43-50页 |
4.6.1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原因分析 | 第43-46页 |
4.6.2 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重建原则 | 第46-47页 |
4.6.3 安宁河流域分区进行生态重建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