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乡村治理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3 学术史回顾与创新之处 | 第10-13页 |
1.3.1 学术史回顾 | 第10-13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背景和基础 | 第15-23页 |
2.1 中央苏区的治理环境 | 第15-17页 |
2.1.1 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 | 第15页 |
2.1.2 较为薄弱的政权控制 | 第15-16页 |
2.1.3 日渐衰败的经济 | 第16页 |
2.1.4 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 | 第16-17页 |
2.1.5 较为混乱的乡村秩序 | 第17页 |
2.2 中央苏区时期的时代背景 | 第17-18页 |
2.3 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3.1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乡村的论述 | 第18-19页 |
2.3.2 联共(布)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 | 第19-20页 |
2.4 中国共产党立足赣南闽西的实践基础 | 第20-23页 |
2.4.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探索 | 第20-21页 |
2.4.2 赣南闽西党组织的建立 | 第21-23页 |
3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要素 | 第23-26页 |
3.1 多元治理主体的乡村治理结构 | 第23-24页 |
3.2 多方共赢的乡村治理机制 | 第24-25页 |
3.3 多样化的乡村治理方式 | 第25-26页 |
4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政策与实践 | 第26-38页 |
4.1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政策 | 第26-29页 |
4.1.1 乡村土地政策 | 第26页 |
4.1.2 乡村工商业发展政策 | 第26-27页 |
4.1.3 乡村文化教育政策 | 第27-28页 |
4.1.4 乡村社会发展政策 | 第28-29页 |
4.2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实践 | 第29-38页 |
4.2.1 开展土地革命,促进农业生产 | 第29-31页 |
4.2.2 发展乡村经济,抵制经济封锁 | 第31-32页 |
4.2.3 破除旧文化,实行文化革命 | 第32-35页 |
4.2.4 荡涤旧习,形成新风尚 | 第35-38页 |
5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成效与不足 | 第38-44页 |
5.1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成效 | 第38-41页 |
5.1.1 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 | 第38-39页 |
5.1.2 文化教育发展,农民思想意识更新 | 第39-40页 |
5.1.3 乡村习俗的改变与乡村秩序的稳定 | 第40-41页 |
5.2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不足 | 第41-42页 |
5.2.1 苏维埃政府职能缺位 | 第41页 |
5.2.2 治理后期,乡村生活必需品缺乏和服务缺位 | 第41-42页 |
5.3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5.3.1 中国共产党的困境 | 第42页 |
5.3.2 权能执行的错位 | 第42-43页 |
5.3.3 农民固有观念的干扰 | 第43-44页 |
6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 第44-51页 |
6.1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 | 第44-46页 |
6.1.1 坚持乡村党支部的领导 | 第44页 |
6.1.2 充分调动群团组织 | 第44-45页 |
6.1.3 充分了解并利用乡村社会的公共权力 | 第45-46页 |
6.2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教训 | 第46-48页 |
6.2.1 “左”倾错误对乡村治理的危害 | 第46-47页 |
6.2.2 革命政策欠完备性和反复性 | 第47-48页 |
6.3 中央苏区乡村治理对当今政权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现实启示 | 第48-51页 |
6.3.1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 第48-49页 |
6.3.2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 第49-50页 |
6.3.3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