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1 叶绿体的来源及叶绿素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 叶色突变体的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2.1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 第13页 |
1.2.2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3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方式 | 第14页 |
1.2.4 水稻已报道的叶色位点 | 第14-16页 |
1.3 叶色基因所参与的生理生化途径 | 第16-23页 |
1.3.1 叶绿体发育途径 | 第16-18页 |
1.3.2 叶绿素降解途径 | 第18-19页 |
1.3.3 血红素合成途径 | 第19-20页 |
1.3.4 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20-23页 |
1.4 谷氨酰-tRNA还原酶研究概况 | 第23-27页 |
1.4.1 谷氨酰-tRNA还原酶的发现历史 | 第23页 |
1.4.2 谷氨酰-tRNA还原酶参与的生化过程 | 第23-24页 |
1.4.3 谷氨酰-tRNA还原酶在其他物种中报道情况 | 第24-25页 |
1.4.4 与谷氨酰-tRNA还原酶的互作机制 | 第25-2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7-30页 |
第二章 突变体cbd1的表型鉴定 | 第30-36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2.2 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第30页 |
2.2.3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30-31页 |
2.2.4 温度处理方法 | 第31页 |
2.2.5 田间表型观察方法 | 第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2.3.1 田间表型与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2 透射电镜观察叶绿体结构 | 第32-33页 |
2.3.3 温度处理 | 第33-34页 |
2.3.4 农艺性状 | 第34-35页 |
2.3.5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因定位及功能验证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3.2.1 遗传分析 | 第36页 |
3.2.2 定位群体构建 | 第36页 |
3.2.3 CTAB法提取叶片总DNA | 第36-37页 |
3.2.4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37页 |
3.2.5 非变性SDS-PAGE凝胶检测PCR产物 | 第37-38页 |
3.2.6 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鉴定 | 第38页 |
3.2.7 图位克隆的过程 | 第38-39页 |
3.2.8 水稻叶片总RNA提取 | 第39页 |
3.2.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9-40页 |
3.2.10 定位区段内ORF预测及测序 | 第40页 |
3.2.11 功能互补载体构建 | 第40-41页 |
3.2.12 转基因阳性植株鉴定 | 第41页 |
3.2.13 谷氨酰-tRNA还原酶含量测定 | 第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3.3.1 cbd1遗传分析 | 第41页 |
3.3.2 cbd1的精细定位 | 第41-42页 |
3.3.3 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2-44页 |
3.3.4 OsHemA基因启动子区变异的验证 | 第44-45页 |
3.3.5 插入序列分析 | 第45-46页 |
3.3.6 OsHemA转基因互补实验 | 第46页 |
3.3.7 谷氨酰tRNA还原酶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3.3.8 讨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OsHHemA结构及其进化分析 | 第48-52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4.3.1 OsHemA编码谷氨酰-tRNA还原酶且在水稻中为单拷贝 | 第48-49页 |
4.3.2 OsHemA进化树分析 | 第49-51页 |
4.3.3 讨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OsHemA的表达分析 | 第52-58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2页 |
5.2.1 水稻叶片总RNA提取 | 第52页 |
5.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2页 |
5.2.3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5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5.3.1 OsHemA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52-53页 |
5.3.2 OsHem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53-54页 |
5.3.3 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54-55页 |
5.3.4 讨论 | 第55-58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 | 第58-60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58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