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药物控制释放系统概述 | 第11-12页 |
1.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概述 | 第12-18页 |
1.2.1 介孔二氧化硅的性质及表面修饰 | 第12-14页 |
1.2.2 介孔二氧化硅在药物载体和缓释方面的应用 | 第14-17页 |
1.2.3 介孔二氧化硅在药物控释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 多酚类简介 | 第18-27页 |
1.3.1 多巴胺简介 | 第18-23页 |
1.3.2 单宁酸概述 | 第23-27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4.1 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27页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2 聚多巴胺涂覆的纳米孔:促进亲水药物的保留和释放 | 第29-49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0-31页 |
2.2.2 氨基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NH_2)的合成 | 第31页 |
2.2.3 聚多巴胺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PDA)的合成 | 第31-32页 |
2.2.4 MSN@PDA颗粒螯合金属离子(MSN@PDA-Zn/Fe)的制备 | 第32页 |
2.2.5 颗粒的表征 | 第32页 |
2.2.6 药物装载和释放实验 | 第32-33页 |
2.2.7 细胞培养 | 第33页 |
2.2.8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33-34页 |
2.2.9 细胞吞噬实验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7页 |
2.3.1 MSN@PDA复合纳米载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40页 |
2.3.2 MSN@PDA颗粒的药物装载行为 | 第40-43页 |
2.3.3 MSN@PDA颗粒对药物的控释结果 | 第43-46页 |
2.3.4 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 第46页 |
2.3.5 细胞吞噬效果评价 | 第46-47页 |
2.4 小结 | 第47-49页 |
3 一锅法氧化硅辅助合成多孔聚多巴胺纳米载体 | 第49-67页 |
3.1 前言 | 第49-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1页 |
3.2.2 PDA-MSN复合颗粒的合成 | 第51页 |
3.2.3 颗粒的测试与表征 | 第51-52页 |
3.2.4 PDA-MSN复合颗粒的形成动力学 | 第52页 |
3.2.5 药物装载和释放实验 | 第52页 |
3.2.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52页 |
3.2.7 细胞吞噬实验 | 第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5页 |
3.3.1 PDA-MSN复合纳米载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57页 |
3.3.2 PDA-MSN复合颗粒的分子间作用力 | 第57-62页 |
3.3.3 PDA-MSN复合颗粒的药物装载及释放行为 | 第62-63页 |
3.3.4 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 第63-64页 |
3.3.5 细胞吞噬效果评价 | 第64-65页 |
3.4 小结 | 第65-67页 |
4 氧化诱导的单宁酸表面沉积:酸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 | 第67-85页 |
4.1 前言 | 第67-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71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8-69页 |
4.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的合成 | 第69页 |
4.2.3 介孔二氧化硅和单宁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69-70页 |
4.2.4 MSN@TA-Zn颗粒的制备 | 第70页 |
4.2.5 MSN@TA-BDBA颗粒的制备 | 第70页 |
4.2.6 药物装载和释放实验 | 第70页 |
4.2.7 细胞吞噬实验 | 第70-71页 |
4.2.8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2页 |
4.3.1 单宁酸与介孔氧化硅表面相互作用 | 第71-76页 |
4.3.2 MSN表面MPN/BPN的构建 | 第76-78页 |
4.3.3 药物控制释放评价 | 第78-81页 |
4.3.4 纳米载体体外给药 | 第81-82页 |
4.4 小结 | 第82-85页 |
5 结论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