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理论、方法论文

一位十进制与二进制转换的可逆计算模型设计与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引言第7-1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7-10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7-8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8-10页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第10-11页
        1.2.1 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发展方向第11页
    1.3 本文组织结构第11-13页
2 可逆计算模型第13-21页
    2.1 Bennett可逆计算架构第13页
    2.2 撞球系统与可逆测量第13-16页
    2.3 可逆时序机第16-17页
    2.4 可逆细胞自动机第17-18页
    2.5 可逆图灵机第18-20页
    2.6 本章总结第20-21页
3 可逆逻辑元件第21-34页
    3.1 可逆逻辑门第21-27页
        3.1.1 一位可逆逻辑门第21-22页
        3.1.2 多位可逆逻辑门第22-27页
    3.2 可逆逻辑元件第27-33页
        3.2.1 RE(Rotary Element)第28-29页
        3.2.2 CDE(Coding-Decoding Element)第29-31页
        3.2.3 RT和IRT(Reading Toggle和Inverse Reading Toggle)第31-32页
        3.2.4 RD和IRD(Redirector和Inverse Redirector)第32-33页
    3.3 本章总结第33-34页
4 可逆逻辑元件的通用性第34-41页
    4.1 Fredkin门的逻辑通用性第34页
    4.2 RE的逻辑通用性第34-35页
    4.3 RT和IRT的逻辑通用性第35-38页
    4.4 CDE的逻辑通用性第38页
    4.5 RD和IRD的逻辑通用性第38-40页
    4.6 本章总结第40-41页
5 一位十进制与二进制转换的可逆计算模型设计第41-59页
    5.1 一个新的可逆逻辑元件第41-43页
    5.2 一位十进制与二进制相互转换的可逆计算模型设计第43-57页
        5.2.1 重新定义可逆时序机第43-46页
        5.2.2 分解可逆计算模型至可逆逻辑元件第46-50页
        5.2.3 可逆计算模型的一次运算过程第50-57页
    5.3 本章总结第57-59页
6 总结与展望第59-62页
    6.1 总结第59-60页
    6.2 展望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第66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WebService的智慧餐饮服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基于服务匹配的智能问答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