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学期刊对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的生成之力 | 第13-29页 | 
| 第一节 报告文学在期刊中的呈现形态 | 第13-16页 | 
| 第二节 文学编辑——期刊运作的幕后力量 | 第16-21页 | 
| 一、主编对刊物的影响力 | 第16-17页 | 
| 二、报告文学编辑 | 第17-18页 | 
| 三、编辑的多重身份 | 第18-19页 | 
| 四、编辑作为联系作家、批评家与读者的中介 | 第19-21页 | 
| 第三节 选题·组稿 | 第21-29页 | 
| 一、报告文学选题的特殊性 | 第21-23页 | 
| 二、组稿:报告文学书写的无形之手 | 第23-29页 | 
| 第二章 文学期刊与 1977-1984 年报告文学的勃兴 | 第29-49页 |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合力推动 | 第29-41页 | 
| 一、《人民文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开启意义 | 第30-33页 | 
| 二、《报告文学》与《文汇月刊》 | 第33-38页 | 
| 三、异彩纷呈的报告文学重镇群 | 第38-41页 | 
| 第二节“由附庸蔚为大国” | 第41-44页 | 
| 一、报告文学的尴尬处境 | 第41-42页 | 
| 二、1977-1980 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的意义 | 第42-44页 | 
| 第三节 1977-1984 年报告文学讨论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44-49页 | 
| 一、“努力反映伟大的时代” | 第44-46页 | 
| 二、对“真实性”的探讨 | 第46页 | 
| 三、报告文学之“难” | 第46-49页 | 
| 第三章 文学期刊与 1985-1989 年报告文学的嬗变 | 第49-65页 | 
| 第一节 全景式报告文学的兴起 | 第49-54页 | 
| 一、1985 年作为一个节点 | 第49-50页 | 
| 二、全景式创作新模式 | 第50-52页 | 
| 三、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 第52-54页 | 
| 第二节“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 | 第54-59页 | 
| 一、“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的发起 | 第54-55页 | 
| 二、“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获奖概况 | 第55-57页 | 
| 三、“中国潮”背后多方力量的博弈 | 第57-59页 | 
| 第三节 落潮之后的理论建设 | 第59-65页 | 
| 一、对“文学性”的重新理解 | 第61-62页 | 
| 二、报告文学价值论 | 第62-63页 | 
| 三、“危机”论与前景问题 | 第63-65页 | 
| 结语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