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禅诗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唐代禅诗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二、本文价值及意义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唐代禅诗的佛禅思想 | 第18-74页 |
第一节 万法唯心的思想义理 | 第18-24页 |
一、万法由心生 | 第18-22页 |
二、心识生分别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缘起性空的哲学内涵 | 第24-31页 |
一、色即是空 | 第25-29页 |
二、空即是色 | 第29-31页 |
第三节 精进修行的参学体证 | 第31-49页 |
一、禅修方法的演变 | 第32-38页 |
二、宴坐诗的流变 | 第38-47页 |
三、悟道诗的境界 | 第47-49页 |
第四节 禅心自在的诗禅感悟 | 第49-61页 |
一、安心的境界 | 第50-55页 |
二、空心的境界 | 第55-58页 |
三、无心的境界 | 第58-61页 |
第五节 悲智双运的大乘精神 | 第61-74页 |
一、悲智双运的济世思想 | 第62-69页 |
二、爱护众生的慈悲情怀 | 第69-74页 |
第二章 唐代禅诗中的佛禅譬喻 | 第74-112页 |
第一节 佛性永恒喻象系列 | 第74-85页 |
一、佛性皎洁圆明:吾心似秋月 | 第76-79页 |
二、佛性珍贵莹澈:珠非尘可昏 | 第79-82页 |
三、佛性不生不灭:花在旧时红处红 | 第82-85页 |
第二节 诸法无常喻象系列 | 第85-95页 |
一、人生本质是苦:身老同丘井 | 第86-92页 |
二、命运升沉不定:萍蓬四海间 | 第92-95页 |
第三节 世事虚妄喻象系列 | 第95-104页 |
一、相有性空:观心同水月 | 第95-97页 |
二、执幻为真:艳色即空花 | 第97-99页 |
三、金刚六如:性真悟泡幻 | 第99-104页 |
第四节 调伏妄心喻象系列 | 第104-112页 |
一、妄心不息:五欲犹奔马 | 第104-106页 |
二、欲望毁人:蚕茧自缠萦 | 第106-108页 |
三、调伏妄心:禅师入定白牛闲 | 第108-112页 |
第三章 唐代禅诗的禅悟境界 | 第112-144页 |
第一节 超越思量的直觉境 | 第112-117页 |
一、直契本心:一击忘所知 | 第113-115页 |
二、水月相忘:自是禅心无滞境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空灵寂照的现量境 | 第117-125页 |
一、本来现成:春来草自青 | 第119-121页 |
二、一切现成:青青翠竹,无非法身 | 第121-124页 |
三、触目即真:方便风开智慧花 | 第124-125页 |
第三节 互含互摄的圆融境 | 第125-138页 |
一、生与死的圆融: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 第127-131页 |
二、出家与在家的圆融:金粟曾为居士身 | 第131-133页 |
三、烦恼与菩提的圆融:灭得心头火自凉 | 第133-136页 |
四、时与空的圆融:东涧水流西涧水 | 第136-138页 |
第四节 俯仰皆真的日用境 | 第138-144页 |
一、生活即道场: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 第138-140页 |
二、平常心是道:饥即餐兮困即睡 | 第140-144页 |
第四章 唐代禅诗的审美价值 | 第144-174页 |
第一节 宁静淡远的清幽美 | 第144-154页 |
一、幽远深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第144-147页 |
二、天人合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第147-151页 |
三、空灵虚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第151-154页 |
第二节 安住当下的自在美 | 第154-163页 |
一、随缘自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第154-157页 |
二、一期一会:每一相逢是道场 | 第157-160页 |
三、安住当下:枯者从它枯,荣者从它荣 | 第160-163页 |
第三节 悠然神远的无言美 | 第163-174页 |
一、心心相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第164-167页 |
二、廓尔忘言: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 第167-169页 |
三、不答之答:云在青天水在瓶 | 第169-174页 |
结语 | 第174-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6页 |
致谢 | 第186-18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