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第2章 新乡土建筑概述 | 第17-29页 |
2.1 新乡土建筑的概念 | 第17-19页 |
2.1.1 新乡土建筑的含义 | 第17-19页 |
2.1.2 新乡土建筑的内容和特征 | 第19页 |
2.2 新乡土建筑产生的背景 | 第19-21页 |
2.2.1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产业化 | 第19-20页 |
2.2.2 城市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20页 |
2.2.3 建筑行业的发展 | 第20页 |
2.2.4 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 | 第20-21页 |
2.3 新乡土建筑的发展概况 | 第21-25页 |
2.3.1 工艺美术运动与新乡土建筑的产生 | 第21-22页 |
2.3.2 现代主义与新乡土建筑的发展 | 第22-25页 |
2.3.3 全球化与新乡土建筑 | 第25页 |
2.4 国内新乡土建筑的实践 | 第25-29页 |
2.4.1 乡土材料的创新运用 | 第26页 |
2.4.2 适宜技术的应用 | 第26-27页 |
2.4.3 形式追随气候 | 第27-29页 |
第3章 建筑材料语言表达分析 | 第29-41页 |
3.1 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 第29-30页 |
3.1.1 材料的基本概念 | 第29页 |
3.1.2 材料的基本属性 | 第29-30页 |
3.2 皖南地区常用建筑材料分类及表现 | 第30-37页 |
3.2.1 常用建筑材料分类 | 第30-31页 |
3.2.2 材料语言的表达 | 第31-37页 |
3.3 材料语言的表现特征 | 第37-41页 |
3.3.1 建筑材料自然美的语言表达 | 第37-39页 |
3.3.2 建筑材料艺术性的语言表达 | 第39-41页 |
第4章 新乡土建筑的材料语言运用 | 第41-50页 |
4.1 材料语言的真实性表达 | 第41-43页 |
4.1.1 发掘材料的天然本性 | 第41-42页 |
4.1.2 表现材料的真实形态 | 第42-43页 |
4.2 材料语言的连贯性表达 | 第43-45页 |
4.2.1 新旧材料的对比与融合 | 第43-44页 |
4.2.2 建筑与环境的整体连贯性 | 第44-45页 |
4.3 材料语言的适宜性表达 | 第45-47页 |
4.3.1 利用地方材料 | 第46-47页 |
4.3.2 结合地方气候 | 第47页 |
4.4 材料语言的场所性表达 | 第47-50页 |
4.4.1 传统材料的新形式 | 第48-49页 |
4.4.2 历史记忆的延续性 | 第49-50页 |
第5章 从材料语言的角度营造新乡土建筑对当代的启示 | 第50-52页 |
5.1 地域性建筑的有机发展 | 第50页 |
5.2 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 | 第50-51页 |
5.3 历史文化的传承 | 第51-52页 |
第6章 设计实践 | 第52-57页 |
6.1 设计概述 | 第52-53页 |
6.1.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52-53页 |
6.1.2 设计出发点 | 第53页 |
6.2 设计分析 | 第53-55页 |
6.2.1 项目介绍 | 第53-54页 |
6.2.2 建筑单体 | 第54页 |
6.2.3细节分析 | 第54-55页 |
6.3 效果图展示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