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Ⅱ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碱土金属(ⅡA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及对Cu2+吸附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对照表第12-13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3-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7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纳米碳酸钙简介第18-20页
        1.2.1 碳酸钙与纳米碳酸钙第18-19页
        1.2.2 纳米碳酸钙的性质第19页
        1.2.3 纳米碳酸钙的应用第19-20页
    1.3 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第20-23页
        1.3.1 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方法第20-21页
        1.3.2 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剂种类第21-22页
        1.3.3 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效果的测评方法第22-23页
    1.4 纳米碳酸钙的吸附性能第23-24页
        1.4.1 纳米碳酸钙的吸附机理第23页
        1.4.2 纳米碳酸钙的吸附效果的测评方法第23-24页
    1.5 人工神经网络在材料学中的应用第24-25页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实验方案及测试方法第27-35页
    2.1 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实验第27-30页
        2.1.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第27页
        2.1.2 纳米碳酸钙制备方法第27-28页
        2.1.3 表面改性实验方法第28-29页
        2.1.4 表面改性效果的测试方法第29-30页
    2.2 纳米碳酸钙对铜离子的吸附实验第30-34页
        2.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第30-31页
        2.2.2 铜离子溶液的配制第31页
        2.2.3 铜离子吸附实验方法第31-32页
        2.2.4 吸附等温线第32页
        2.2.5 吸附热力学第32-33页
        2.2.6 吸附动力学第33-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第35-53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XRD和SEM分析第35-38页
    3.3 改性剂用量对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的影响第38-41页
    3.4 改性温度对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的影响第41-44页
    3.5 改性时间对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的影响第44-47页
    3.6 搅拌速率对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的影响第47-50页
    3.7 本章小结第50-53页
第四章 纳米碳酸钙对铜离子的吸附作用第53-71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工艺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53-64页
        4.2.1 纳米碳酸钙添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53-56页
        4.2.2 初始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56-58页
        4.2.3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58-60页
        4.2.4 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60-62页
        4.2.5 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62-64页
    4.3 吸附效果测评第64-69页
        4.3.1 吸附等温线研究第64-66页
        4.3.2 吸附热力学研究第66-67页
        4.3.3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67-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及方法第71-83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第71-73页
        5.2.1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第71-73页
        5.2.2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征第73页
    5.3 BP神经网络简介第73-80页
        5.3.1 BP神经网络模型第74-75页
        5.3.2 BP神经网络权值调整思路第75-77页
        5.3.3 BP神经网络的设计第77-79页
        5.3.4 BP神经网络的优点第79页
        5.3.5 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第79-80页
        5.3.6 BP神经网络的改进第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3页
第六章 基于BP神经网络对改性纳米碳酸钙吸附性能的预测第83-93页
    6.1 引言第83页
    6.2 网络结构的设计第83-85页
    6.3 网络的运行结果第85-88页
        6.3.1 学习速率对网络运行结果的影响第85-86页
        6.3.2 动量因子对网络运行结果的影响第86-88页
    6.4 网络仿真与评估第88-91页
    6.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7.1 结论第93-94页
    7.2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致谢第99-101页
作者简介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冲击强度低含量聚苯并咪唑膜及其杂化膜插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结构与性能
下一篇:Bottle光学微谐振腔与锥形光纤模式耦合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