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4-2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漏缆的衰减特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传输线故障定位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3 回波信号的检测处理算法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2 传输线故障定位的理论研究 | 第26-36页 |
2.1 电缆的等效分布参数模型 | 第26-28页 |
2.1.1 传输线电报方程 | 第27-28页 |
2.2 传输线故障诊断和定位方法研究 | 第28-33页 |
2.2.1 信号传输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2.2.2 故障类型诊断和定位研究 | 第31-33页 |
2.3 仿真实验分析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漏缆传输特性研究 | 第36-54页 |
3.1 通信泄漏同轴电缆的结构 | 第36-37页 |
3.2 泄漏同轴电缆的电气特性 | 第37-39页 |
3.2.1 使用频带 | 第37-38页 |
3.2.2 耦合损耗 | 第38-39页 |
3.2.3 传输损耗 | 第39页 |
3.3 泄漏同轴电缆模型的理论研究 | 第39-49页 |
3.3.1 泄漏同轴电缆的传输衰减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3.3.2 泄漏同轴电缆的内部模式 | 第41-46页 |
3.3.3 泄漏同轴电缆的外部传输模式 | 第46-48页 |
3.3.4 泄漏同轴电缆的衰减特性 | 第48-49页 |
3.4 泄漏同轴电缆中检测信号传输规律 | 第49-51页 |
3.5 检测信号的波速特性 | 第51-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基于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的漏缆故障定位 | 第54-78页 |
4.1 线性调频信号特性 | 第54-57页 |
4.1.1 线性调频脉冲信号形式 | 第54-56页 |
4.1.2 线性调频脉冲信号的频谱 | 第56-57页 |
4.2 线性调频信号脉冲压缩漏缆故障定位的系统组成 | 第57-58页 |
4.3 去噪处理方法研究 | 第58-66页 |
4.3.1 噪声在小波分解下的统计特性 | 第59页 |
4.3.2 小波阈值去噪方法研究 | 第59-62页 |
4.3.3 改进阈值函数和阈值优化的去噪方法 | 第62-66页 |
4.4 回波处理方法研究 | 第66-76页 |
4.4.1 匹配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 第66-68页 |
4.4.2 线性调频回波信号的脉冲压缩 | 第68-71页 |
4.4.3 脉冲压缩回波信号的旁瓣抑制方法 | 第71-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脉压回波信号到达时间估计 | 第78-93页 |
5.1 信号到达时间估计的克拉美罗限 | 第78-82页 |
5.1.1 克拉美罗限基本模型 | 第78-79页 |
5.1.2 克拉美罗限的推导 | 第79-82页 |
5.2 到达时间估计的频域方法 | 第82-83页 |
5.3 基于能量检测和小波变换的信号到达时间估计算法 | 第83-89页 |
5.3.1 基于能量检测的算法描述 | 第84-86页 |
5.3.2 基于小波变换算法的描述 | 第86-88页 |
5.3.3 小波尺度的确定 | 第88-89页 |
5.4 算法的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89-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6 仿真与实验 | 第93-104页 |
6.1 仿真与分析 | 第93-96页 |
6.2 实验与分析 | 第96-102页 |
6.2.1 漏缆衰减测试实验 | 第98-99页 |
6.2.2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方法的模拟实验和实测实验 | 第99-101页 |
6.2.3 到达时间估计算法验证 | 第101-10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作者简介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