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1.2.1 等离子体激励器 | 第11-16页 |
1.2.2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激励源 | 第16-20页 |
1.2.3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测量方法 | 第20-21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测量系统 | 第23-30页 |
2.1 实验装置介绍 | 第23-26页 |
2.1.1 纳秒脉冲电源 | 第23页 |
2.1.2 直流电源 | 第23-25页 |
2.1.3 放电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2.2 实验测量系统 | 第26-29页 |
2.2.1 电气测量系统 | 第26-27页 |
2.2.2 光学测量系统 | 第27-28页 |
2.2.3 纹影测量系统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研究 | 第30-46页 |
3.1 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与典型两电极SDBD放电特性研究 | 第30-32页 |
3.2 电压直流分量和脉冲分量对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影响 | 第32-40页 |
3.2.1 电压直流分量对电气特性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2 不同直流电压下表面滑闪放电图像 | 第35-37页 |
3.2.3 电压脉冲分量对电气特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4 不同脉冲电压下表面滑闪放电图像 | 第38-40页 |
3.3 脉冲与直流电压差值对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影响 | 第40-43页 |
3.3.1 电压差值对表面滑闪放电电气特性影响 | 第40-41页 |
3.3.2 电压差值对表面滑闪放电光学特性影响 | 第41-43页 |
3.4 直流电源极性对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影响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激励器参数对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影响 | 第46-61页 |
4.1 电极间距对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影响 | 第46-51页 |
4.1.1 电极间距对电气特性的影响 | 第46-50页 |
4.1.2 不同电极间距下光学特性和放电模式研究 | 第50-51页 |
4.2 电极参数对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影响 | 第51-55页 |
4.2.1 脉冲电极宽度对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影响 | 第51-54页 |
4.2.2 电极厚度对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影响 | 第54-55页 |
4.3 阻挡介质对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影响 | 第55-59页 |
4.3.1 阻挡介质厚度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 第55-58页 |
4.3.2 阻挡介质材料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光谱及流场特性研究 | 第61-79页 |
5.1 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光谱特性研究 | 第61-64页 |
5.1.1 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与典型SDBD光谱对比 | 第61-63页 |
5.1.2 电压直流分量对光谱特性影响和等离子体温度特性 | 第63-64页 |
5.2 流场特性研究 | 第64-77页 |
5.2.1 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和典型SDBD冲击波特性对比 | 第65-69页 |
5.2.2 直流分量和电压差值对冲击波特性的影响 | 第69-74页 |
5.2.3 重复频率和直流源极性对冲击波特性的影响 | 第74-76页 |
5.2.4 涡特性的研究 | 第76-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9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 第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