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古气候学论文

小冰期以来黄茅潭湖泊沉积记录的区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3-14页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样品采集第14-16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14-15页
    2.2 样品采集第15-16页
3 沉积计年与指标测试第16-19页
    3.1 沉积计年第16-17页
        3.1.1 ~(137)Cs和~(210)Pb测试与计年第16页
        3.1.2 SCP计数第16-17页
    3.2 指标测试第17-19页
        3.2.1 粒度测试第17页
        3.2.2 元素测试第17页
        3.2.3 δ~(13)C_(org)及TOC、TN、C/N测试第17-18页
        3.2.4 孢粉检测第18-19页
4 研究结果第19-37页
    4.1 年代序列的建立第19-22页
    4.2 粒度分析第22-24页
        4.2.1 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第22页
        4.2.2 粒度变化特征及对环境的指示第22-24页
    4.3 元素分析第24-26页
        4.3.1 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第24-25页
        4.3.2 元素变化特征及对气候与环境的可能指示第25-26页
    4.4 粒度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环境的指示第26-30页
        4.4.1 粒度和元素指标之间的关系第26-27页
        4.4.2 粒度和元素指标对洪水的指示第27-30页
    4.5 δ~(13)C_(org)、TOC、TN、C/N分析第30-33页
        4.5.1 δ~(13)C_(org)及TOC、C/N的环境意义第30-31页
        4.5.2 δ~(13)C_(org)及TOC、C/N的变化特征及对气候的指示第31-33页
    4.6 孢粉分析第33-37页
        4.6.1 孢粉的环境指示意义第33页
        4.6.2 孢粉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环境的指示第33-37页
5 讨论与结论第37-43页
    5.1 讨论第37-41页
        5.1.1 240 年以来黄茅潭流域气候环境演变特点及近代暖期的记录第37-39页
        5.1.2 240 年以来黄茅潭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第39-40页
        5.1.3 240 年来黄茅潭人类活动的指示记录特征第40-41页
    5.2 结论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50页
致谢第50-51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赣北地区第四纪风尘堆积的粒度与元素特征及其对物源地的指示
下一篇:生物地球化学指标对台湾中部头社盆地中全新世以来古气候记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