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吨位预应力闸墩变形与强度分析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1.2 预应力闸墩的发展现状 | 第7-9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2 预应力混凝土闸墩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10-23页 |
2.1 预应力混凝土闸墩设计思想 | 第10页 |
2.2 预应力闸墩结构介绍 | 第10-13页 |
2.2.1 弧门支承结构 | 第10-11页 |
2.2.2 预应力锚索布置 | 第11-12页 |
2.2.3 锚头结构 | 第12页 |
2.2.4 锚索锚固区 | 第12-13页 |
2.3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 | 第13-18页 |
2.3.1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 第13-15页 |
2.3.2 有限元分析的求解步骤 | 第15-18页 |
2.4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选择 | 第18页 |
2.5 预应力的施加方法研究 | 第18-22页 |
2.5.1 降温法 | 第18-19页 |
2.5.2 改进的等效荷载法 | 第19-20页 |
2.5.3 施加方法比较 | 第20-22页 |
2.6 锚块底部与闸墩的连接方式 | 第22-23页 |
3 工程实例分析 | 第23-49页 |
3.1 闸墩计算准备 | 第23-29页 |
3.1.1 闸墩结构布置 | 第23-25页 |
3.1.2 材料参数 | 第25-26页 |
3.1.3 特征水位与水文气象资料 | 第26-27页 |
3.1.4 主要荷载计算 | 第27-29页 |
3.1.5 计算工况 | 第29页 |
3.2 计算模型 | 第29-32页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3.2.2 边界条件与计算假定 | 第31-32页 |
3.3 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3.3.1 顺河向位移 | 第32-33页 |
3.3.2 竖直向位移 | 第33-35页 |
3.3.3 坝轴向位移 | 第35-36页 |
3.3.4 小结 | 第36页 |
3.4 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48页 |
3.4.1 闸墩预应力效果 | 第36-37页 |
3.4.2 闸墩颈部应力 | 第37-41页 |
3.4.3 锚块整体应力 | 第41-45页 |
3.4.4 预留平孔周边应力 | 第45-46页 |
3.4.5 锚块搁置面 | 第46-47页 |
3.4.6 小结 | 第47-48页 |
3.5 颈部抗裂验算 | 第48-49页 |
3.5.1 抗裂验算标准 | 第48页 |
3.5.2 颈部抗裂验算分析 | 第48-49页 |
4 优化比选 | 第49-64页 |
4.1 锚索长度和扩散角的优化 | 第49-50页 |
4.2 整体连接模型 | 第50-52页 |
4.2.1 颈部应力 | 第50-51页 |
4.2.2 锚块尾部 | 第51-52页 |
4.3 开缝锚块方案 | 第52-58页 |
4.3.1 锚块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3.2 应力分析 | 第54-58页 |
4.3.3 抗裂验算 | 第58页 |
4.4 加厚锚块方案 | 第58-63页 |
4.4.1 锚块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4.4.2 应力分析 | 第59-63页 |
4.4.3 抗裂验算 | 第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5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