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2.1 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DRM 范式 | 第11-12页 |
2.2 想象膨胀范式 | 第12-14页 |
2.3 想象膨胀的理论 | 第14-17页 |
2.3.1 源检测框架理论(Source-Monitoring Framework,SMF) | 第14-16页 |
2.3.2 熟悉感归因理论(Familiarity-Attribution Theory,FAT) | 第16-17页 |
2.4 想象膨胀相关研究 | 第17-24页 |
2.4.1 基于自传体记忆的错误记忆 | 第17-18页 |
2.4.2 对简单行为的错误记忆 | 第18-19页 |
2.4.3 想象膨胀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2.4.3.1 个体差异 | 第19-20页 |
2.4.3.2 实验操作 | 第20-21页 |
2.4.3.3 想象对象 | 第21-22页 |
2.4.4 想象膨胀的特征 | 第22-23页 |
2.4.4.1 想象膨胀的累积性 | 第22页 |
2.4.4.2 想象膨胀的持久性 | 第22页 |
2.4.4.3 想象膨胀的可替代性 | 第22-23页 |
2.4.5 想象膨胀的存在机制 | 第23-24页 |
2.5 人格特质与记忆 | 第24-26页 |
2.5.1 人格与人格特质 | 第24页 |
2.5.2 人格特质与记忆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2.6 认知方式与记忆 | 第26-29页 |
2.6.1 认知方式概述 | 第26-27页 |
2.6.2 认知方式与记忆的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2.7 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的关系 | 第29-30页 |
3 问题的提出 | 第30-31页 |
4 研究构想 | 第31-3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4.2 研究意义 | 第32页 |
4.3 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4.4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4.4.1 测验法 | 第33页 |
4.4.2 实验法 | 第33页 |
5 实验研究 | 第33-51页 |
5.1 前测 | 第33页 |
5.1.1 目的 | 第33页 |
5.1.2 被试 | 第33页 |
5.1.3 调查结果 | 第33页 |
5.2 实验一 想象次数引发想象膨胀以及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的个体 差异 | 第33-44页 |
5.2.1 目的 | 第33-34页 |
5.2.2 方法 | 第34-37页 |
5.2.2.1 被试 | 第34页 |
5.2.2.2 测验工具 | 第34-35页 |
5.2.2.3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5.2.2.4 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5.2.2.5 实验程序 | 第36-37页 |
5.2.3 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5.2.3.1 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对想象膨胀的影响 | 第37-39页 |
5.2.3.2 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的交互作用 | 第39-40页 |
5.2.3.3 次数对想象膨胀的预测 | 第40页 |
5.2.3.4 不同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在不同想象次数下 R 反应率的差异 | 第40-41页 |
5.2.4 讨论 | 第41-44页 |
5.2.4.1 对控制想象次数引发想象膨胀的讨论 | 第41页 |
5.2.4.2 对想象膨胀中认知方式个体差异的讨论 | 第41-42页 |
5.2.4.3 对想象膨胀中人格特质个体差异的讨论 | 第42-44页 |
5.2.4.4 对想象膨胀中认知方式和人格特质交互作用的讨论 | 第44页 |
5.3 实验二 信息来源引发想象膨胀以及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的个体 差异 | 第44-51页 |
5.3.1 目的 | 第44页 |
5.3.2 方法 | 第44-46页 |
5.3.2.1 被试 | 第44-45页 |
5.3.2.2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5.3.2.3 实验设计 | 第45页 |
5.3.2.4 实验程序 | 第45-46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5.3.3.1 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对想象膨胀的影响 | 第46-48页 |
5.3.3.2 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的交互作用 | 第48页 |
5.3.3.3 信息来源对想象膨胀的影响 | 第48页 |
5.3.3.4 不同认知方式在不同信息来源下想象膨胀的差异 | 第48-49页 |
5.3.4 讨论 | 第49-51页 |
5.3.4.1 对控制信息来源引发想象膨胀的讨论 | 第49-50页 |
5.3.4.2 对想象膨胀中认知方式和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的讨论 | 第50页 |
5.3.4.3 对不同认知方式在不同信息来源下想象膨胀的差异的讨论 | 第50-51页 |
6 总结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