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立法监督模式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立法监督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14-24页 |
2.1 立法监督 | 第14-17页 |
2.2 立法监督模式 | 第17-22页 |
2.2.1 立法监督模式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2.2 立法监督模式的种类 | 第18-19页 |
2.2.3 立法监督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3 立法监督模式的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第3章 三类立法监督模式评述 | 第24-36页 |
3.1 司法审查模式 | 第24-30页 |
3.1.1 司法审查 | 第24-28页 |
3.1.2 司法审查模式的缺陷 | 第28-30页 |
3.2 专门机关审查模式 | 第30-33页 |
3.2.1 宪法法院审查 | 第30-31页 |
3.2.2 宪法委员会审查 | 第31-32页 |
3.2.3 专门机关审查模式的缺陷 | 第32-33页 |
3.3 代表机关审查模式 | 第33-36页 |
3.3.1 议会制审查 | 第33-34页 |
3.3.2 国家权力机关审查 | 第34页 |
3.3.3 代表机关审查模式的缺陷 | 第34-36页 |
第4章 我国立法监督模式的现状 | 第36-45页 |
4.1 我国立法监督模式的背景 | 第36-39页 |
4.1.1 政治体制 | 第36-37页 |
4.1.2 经济制度 | 第37-38页 |
4.1.3 文化背景 | 第38-39页 |
4.2 我国立法监督模式的制度构成 | 第39-43页 |
4.2.1 我国立法监督模式的法律依据 | 第39-41页 |
4.2.2 我国立法监督模式的适宜性 | 第41-43页 |
4.3 我国立法监督模式的局限性 | 第43-45页 |
第5章 我国立法监督模式的完善对策 | 第45-55页 |
5.1 我国立法监督模式完善的宏观思考 | 第45-51页 |
5.1.1 立法监督的权力来源 | 第45-48页 |
5.1.2 立法监督的权力配置 | 第48-51页 |
5.2 我国立法监督模式完善的具体措施 | 第51-55页 |
5.2.1 设立宪法委员会——复合立法监督模式 | 第51-53页 |
5.2.2 设计相应的监督程序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实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