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桩—土—复杂结构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及桩—土相关参数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2 振动台试验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 振动台试验的数值模拟现状第16-17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大型桩-土-复杂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第19-38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地震模拟振动台第19-20页
    2.3 相关材料试验第20-25页
        2.3.1 微粒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第20-21页
        2.3.2 模型土参数试验第21-25页
    2.4 模型结构的设计与制作第25-28页
        2.4.1 相似关系设计第25-26页
        2.4.2 模型的制作第26-28页
    2.5 振动台试验模型箱与边界第28-33页
        2.5.1 模型箱的设计与制作第28页
        2.5.2 模型箱边界的设置第28-29页
        2.5.3 柔性边界材料性能试验第29-30页
        2.5.4 边界效果验证第30-33页
    2.6 振动台试验测点布置第33-34页
    2.7 试验加载方案第34-36页
    2.8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振动台试验桩-土-结构动力反应规律第38-46页
    3.1 自振频率及阻尼比第38-39页
    3.2 土体加速度反应及其频谱第39-40页
    3.3 桩-土加速度放大系数第40-41页
    3.4 桩基位移峰值第41-42页
    3.5 地上及地下结构层间位移角第42-43页
    3.6 桩基应变幅值第43-44页
    3.7 桩-土接触压力第44-45页
    3.8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桩-土相互作用 P-Y 曲线第46-53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正弦波试验概况第46-47页
    4.3 桩基正弦波加载受力状态判断第47页
    4.4 桩-土动力 P-Y 曲线第47-50页
    4.5 阻尼与弹簧刚度系数第50-52页
    4.6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桩-土接触相关问题的研究第53-73页
    5.1 接触问题研究现状第53-57页
    5.2 有限元主从接触面模型第57-59页
    5.3 二维原型桩-土 FKN 取值范围第59-68页
        5.3.1 二维有限元模型第59-61页
        5.3.2 本构关系的选取第61-62页
        5.3.3 土体为线弹性模型 FKN 的取值第62-66页
        5.3.4 土体为 DP 模型 FKN 的取值第66-68页
    5.4 模型桩-土 FKN 取值范围第68-72页
        5.4.1 模型土为线弹性模型 FKN 的取值第69-71页
        5.4.2 模型土为 DP 模型 FKN 的取值第71-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数值模拟与试验的对比分析第73-105页
    6.1 引言第73页
    6.2 土体与结构的单元选取第73-77页
        6.2.1 土体与桩基单元选取第73-75页
        6.2.2 结构的单元选取第75-76页
        6.2.3 不同单元的连接第76-77页
    6.3 土体与结构的本构关系选取第77-79页
        6.3.1 土体的本构关系选取第77-78页
        6.3.2 结构的本构关系选取第78-79页
    6.4 边界条件与阻尼第79-83页
        6.4.1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79-82页
        6.4.2 动力方程中阻尼的确定第82-83页
    6.5 有限元分析步骤与动力方程的求解第83-87页
        6.5.1 有限元法及其分析步骤第83-84页
        6.5.2 线性动力方程计算方法第84-86页
        6.5.3 非线性动力方程计算方法第86-87页
    6.6 二维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第87-99页
        6.6.1 二维有限元模型第87-88页
        6.6.2 模态分析第88-90页
        6.6.3 加速度时程及频谱的对比第90-99页
    6.7 三维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第99-103页
        6.7.1 三维有限元模型第99-101页
        6.7.2 模态分析第101页
        6.7.3 加速度时程及频谱的对比第101-103页
    6.8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8页
    7.1 主要结论第105-106页
    7.2 展望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TiO2与新型两亲性酞菁锌光动力抑制肝癌细胞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天体光谱中几种重要原子离子的能级自然辐射寿命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