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医骨伤科主要学术流派研究(推拿手法辩证施治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部分 起源与传承 | 第9-13页 |
1. 杜派起源与传承 | 第9-10页 |
·起源 | 第9页 |
·传承 | 第9-10页 |
2. 郑派起源与传承 | 第10-11页 |
·起源 | 第10页 |
·传承 | 第10-11页 |
3. 杨派起源与传承 | 第11-13页 |
·起源 | 第11-12页 |
·传承 | 第12-13页 |
第二部分 各流派学术体系 | 第13-21页 |
1. 学术思想 | 第13-16页 |
·杜派 | 第13-14页 |
·郑派 | 第14-15页 |
·杨派 | 第15-16页 |
2. 诊断体系 | 第16-18页 |
·杜派 | 第16-17页 |
·郑派 | 第17页 |
·杨派 | 第17-18页 |
3. 治疗体系 | 第18-21页 |
·杜派 | 第18-19页 |
·郑派 | 第19-20页 |
·杨派 | 第20-21页 |
第三部分 各流派治疗经验总结 | 第21-36页 |
1. 推拿手法 | 第21-25页 |
·杜派推拿手法 | 第21-23页 |
·郑派推拿手法 | 第23-24页 |
·杨派推拿手法 | 第24-25页 |
2. 正骨手法 | 第25-27页 |
·杜派正骨手法 | 第25-26页 |
·郑派正骨手法 | 第26页 |
·杨派正骨手法 | 第26-27页 |
3. 伤科用药 | 第27-36页 |
·杜派伤科用药 | 第27-29页 |
·郑派伤科用药 | 第29-33页 |
·杨派伤科用药 | 第33-36页 |
第四部分 研究成果的数据库建设 | 第36-37页 |
第五部分 流派学术共性与个性 | 第37-48页 |
1. 流派共性 | 第37-42页 |
·起源共性 | 第37-39页 |
·学术思想共性 | 第39-40页 |
·诊断体系共性 | 第40-42页 |
2. 流派个性 | 第42-48页 |
·推拿手法 | 第42-44页 |
·正骨手法 | 第44-45页 |
·用药思想 | 第45-48页 |
第六部分 发展及思考 | 第48-61页 |
1. 发展 | 第48-51页 |
·杜派 | 第48-49页 |
·郑派 | 第49-50页 |
·杨派 | 第50-51页 |
2. 思考 | 第51-61页 |
·流派成功经验 | 第51-53页 |
·流派面临的问题 | 第53-54页 |
·中医骨伤科面临的问题 | 第54-55页 |
·如何解决中医骨伤科面临的问题 | 第55-61页 |
第七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1. 结论 | 第61页 |
2. 展望 | 第61-63页 |
·问题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推拿手法辩证施治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 第65-74页 |
1. 一般资料 | 第66-67页 |
·对象 | 第66页 |
·诊断标准 | 第66页 |
·纳入标准 | 第66-67页 |
·排除标准 | 第67页 |
·剔除病例标准 | 第67页 |
·中止和退出标准 | 第6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7-70页 |
·设计 | 第67页 |
·病例资料 | 第67-69页 |
·治疗方法 | 第69页 |
·治疗时间及疗程 | 第69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69-70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70页 |
3. 结果 | 第70-71页 |
·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 | 第70页 |
·总疗效结果 | 第70-71页 |
5. 讨论 | 第71-74页 |
·中医对手法治疗颈椎病的认识 | 第71页 |
·颈椎病辩证分型依据 | 第71-72页 |
·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基础研究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表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附件7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