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页 |
·主要成果 | 第17-18页 |
·论文工作量 | 第18-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4页 |
·须家河组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须家河组地层特征 | 第20-22页 |
·须家河组水文地质特征 | 第22-24页 |
第3章 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24-37页 |
·须家河组地层水基本特征 | 第24-30页 |
·地层水矿化度特征 | 第24-28页 |
·地层水离子组成 | 第28-29页 |
·地层水化学特性参数 | 第29-30页 |
·地层水成因分析 | 第30-37页 |
·地层中的原始沉积水 | 第30-33页 |
·海相地层水的侵入 | 第33-34页 |
·泥页岩及煤层压释水 | 第34-35页 |
·后期大气淡水渗入 | 第35-37页 |
第4章 须2 和须4 段水岩相互作用 | 第37-52页 |
·水岩作用的岩石学记录 | 第37-42页 |
·岩石的骨架颗粒岩石学特征 | 第37-38页 |
·长石的溶蚀与保存 | 第38-39页 |
·主要自生矿物特征 | 第39-42页 |
·水岩作用的地层水记录 | 第42-52页 |
·Cl~-~HCO_3~- ~SO_4~(2-)组合 | 第42-45页 |
·Li~+ ~Cl-~δ180 组合 | 第45-46页 |
·K~+~Cl~-关系 | 第46-47页 |
·Ca~(2+)~Mg~(2+)~Fe~(2+)组合 | 第47-49页 |
·Ca_(excess)~Na_(deficit) | 第49-51页 |
·Cl~-~Br~-~Na~+组合 | 第51-52页 |
第5章 主要水岩作用时期及演化序列 | 第52-75页 |
·埋藏史和热史恢复 | 第52-57页 |
·埋藏史和热史恢复的基本原理 | 第52-54页 |
·参数确定及输入 | 第54-55页 |
·一维数字拟合过程及结果输出 | 第55-57页 |
·K/Ar 同位素测年 | 第57-59页 |
·自生石英形成年代 | 第59-65页 |
·自身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 | 第60-62页 |
·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 | 第62-65页 |
·碳酸盐岩胶结物形成年代 | 第65-69页 |
·关键水岩作用序列重建 | 第69-75页 |
第6章 水岩作用机制及概念模式 | 第75-84页 |
·须家河组铝硅酸岩矿物的水岩作用机制及模式 | 第75-80页 |
·长石的溶蚀与石英、高岭石的沉淀 | 第75-77页 |
·伊利石化 | 第77-80页 |
·绿泥石化 | 第80页 |
·碳酸盐岩矿物水岩作用机制及模式 | 第80-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