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5页 |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重金属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 第10-11页 |
·环境土壤研究 | 第11页 |
·环境水体及水系沉积物研究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 第15-20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7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19页 |
·地层 | 第17-18页 |
·构造 | 第18-19页 |
·矿产资源概况 | 第19-20页 |
第3章 样品的采集处理及分析 | 第20-27页 |
·样品的采集处理及分析 | 第20-23页 |
·样品采集 | 第20-23页 |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 第23页 |
·分析结果 | 第23-27页 |
第4章 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 | 第27-43页 |
·重金属在土壤、水体、水系沉积物的分布 | 第27-28页 |
·重金属元素在涪江干流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8-34页 |
·重金属元素在水体中沿干流变化特征 | 第28-30页 |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沿江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重金属在水系沉积物中沿干流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重金属在土壤垂向剖面变化特征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重金属元素的相互关系 | 第34-43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34-36页 |
·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因子分析 | 第37-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43-54页 |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3-45页 |
·评价标准的选择 | 第43-44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4-45页 |
·沿江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 第45-48页 |
·上游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 第45-46页 |
·中游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 第46页 |
·下游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沿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 第48-50页 |
·上游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 第48页 |
·中游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 第48-49页 |
·下游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页 |
·水体中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 第50-52页 |
·尼梅罗指数法简介 | 第50-51页 |
·尼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 | 第51-52页 |
·土壤中重金属与国家相关标准的比较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污染来源与防治对策 | 第54-57页 |
·重金属的来源 | 第54-55页 |
·自然因素 | 第54页 |
·人为因素 | 第54-55页 |
·污染的防治对策 | 第55-57页 |
·进行综合治理,加强生态重建和恢复,减少自然因素影响 | 第55页 |
·标本兼治,从源头切断人为污染源 | 第55页 |
·严格执法,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