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8-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 民族村寨旅游研究 | 第10-12页 |
2. 旅游“原真性”的研究 | 第12-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民俗旅游“原真性”理论辨析 | 第16-26页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 民俗 | 第16页 |
2. 民俗旅游 | 第16-17页 |
3. “原真性” | 第17-19页 |
(二)基本理论支撑 | 第19-23页 |
1. 旅游人类学“原真性”理论 | 第19-21页 |
2.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三)“原真性”价值取向下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 第23-26页 |
1. 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第23-24页 |
2. 提升本民族文化自信 | 第24页 |
3.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塑造 | 第24-26页 |
二、基诺山寨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 第26-42页 |
(一)西双版纳基诺山及基诺民俗文化资源 | 第26-29页 |
1. 旅游资源类型 | 第26-27页 |
2. 基诺族的民俗文化资源要素 | 第27-29页 |
(二)基诺山寨民俗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 第29-33页 |
1. 基诺山寨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2. 基诺山寨旅游项目设计及内容构成分析 | 第30-33页 |
(三)基诺山寨民俗旅游“原真性”分析 | 第33-42页 |
1. 调查数据来源及形式 | 第33-34页 |
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4-40页 |
3. 小结 | 第40-42页 |
三、基诺山寨民俗旅游的“失真”现象分析 | 第42-51页 |
(一)旅游发展对传统社区结构的冲击 | 第42-43页 |
(二)民俗旅游项目中民俗文化失真 | 第43-45页 |
(三)舞台真实性的缺失 | 第45-48页 |
1. 大鼓舞时间与地点的变化 | 第46页 |
2. 大鼓舞功能的变化 | 第46-47页 |
3. 大鼓舞表演道具的变化 | 第47-48页 |
4. 大鼓舞参与人员的变化 | 第48页 |
(四)导游的解释性失真 | 第48-49页 |
(五)基诺山旅游项目设计中“前台”与“后台”的疏离与割裂 | 第49-51页 |
四、“原真性”视角下基诺山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1-57页 |
(一)重塑传统产业,减缓旅游发展对传统社区的冲击 | 第51页 |
(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意识 | 第51-52页 |
(三)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增强项目体验性和人文性 | 第52-53页 |
(四)强化体验项目游客“原真性”感知 | 第53-54页 |
1. 培养游客成熟的旅游意识 | 第53页 |
2. 以消费者需求为主的体验方式 | 第53页 |
3. 建设体验式旅游景区 | 第53-54页 |
(五)构建“前台-后台”互动模式,重塑传统民俗文化 | 第54-55页 |
1. “前台”与“后台”的互动模式 | 第54-55页 |
2. “后台”参与与“原真性”维护 | 第55页 |
(六)实现人、文、景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 第55-57页 |
1. 人的可持续 | 第55页 |
2. 文化的可持续 | 第55-56页 |
3. 景的可持续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