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工程性黄土滑坡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黄土滑坡的类型 | 第14-15页 |
1.2.2 黄土边坡节理发育特征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工程性黄土滑坡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坡脚开挖的黄土滑坡发育特征 | 第24-44页 |
2.1 黄土边坡节理统计分析 | 第25-35页 |
2.1.1 节理发育特征 | 第25-30页 |
2.1.2 节理的分类 | 第30-32页 |
2.1.3 黄土节理的成因与空间分区性 | 第32-34页 |
2.1.4 黄土节理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34-35页 |
2.2 工程开挖的黄土滑坡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2.3 工程开挖的黄土滑坡后壁特征 | 第36-38页 |
2.4 坡高对开挖形成黄土滑坡的影响 | 第38-40页 |
2.5 工程开挖型黄土滑坡后缘裂缝特征 | 第40-42页 |
2.6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坡脚开挖黄土滑坡发育模式 | 第44-63页 |
3.1 快速开挖-拉剪滑移模式 | 第44-48页 |
3.1.1 坡体开挖速度定义 | 第44页 |
3.1.2 快速开挖-拉剪滑移模式典型案例 | 第44-48页 |
3.2 低速开挖与降雨耦合模式 | 第48-56页 |
3.2.1 开挖与降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3.2.2 开挖与降雨耦合模式案例分析 | 第49-55页 |
3.2.3 开挖与降雨耦合滑坡发育过程 | 第55-56页 |
3.3 开挖与冻融耦合模式 | 第56-61页 |
3.3.1 开挖与冻融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6-59页 |
3.3.2 开挖与冻融耦合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 第59-61页 |
3.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坡脚开挖的黄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63-76页 |
4.1 试验取样 | 第63页 |
4.2 土样的物理性质 | 第63-65页 |
4.3 试验仪器 | 第65-66页 |
4.4 试验方案 | 第66-67页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74页 |
4.5.1 CU 应力-应变关系 | 第67-69页 |
4.5.2 RTC 应力路径试验 | 第69-71页 |
4.5.3 RTC 应力路径试验对剪应力的影响 | 第71-72页 |
4.5.4 RTC 应力路径对体应变的影响 | 第72-73页 |
4.5.5 RTC 应力路径对孔压的影响 | 第73-74页 |
4.6 开挖卸荷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应力路径分析 | 第74-75页 |
4.7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坡脚开挖诱发黄土滑坡的响应机理研究 | 第76-111页 |
5.1 坡脚开挖的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76-77页 |
5.1.1 坡高 | 第76页 |
5.1.2 开挖距离 | 第76页 |
5.1.3 放坡角度 | 第76页 |
5.1.4 边坡地层结构 | 第76-77页 |
5.1.5 边坡节理 | 第77页 |
5.1.6 水的作用 | 第77页 |
5.2 边坡坡脚开挖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77-84页 |
5.2.1 FLAC3D 计算原理 | 第77-79页 |
5.2.2 模型建立和本构关系选取 | 第79-81页 |
5.2.3 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选取 | 第81-82页 |
5.2.4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82-83页 |
5.2.5 数值计算方案 | 第83-84页 |
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84-100页 |
5.3.1 不同坡高对边坡开挖的影响 | 第84-88页 |
5.3.2 不同开挖放坡角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88-93页 |
5.3.3 不同地层结构对边坡开挖的影响 | 第93-97页 |
5.3.4 不同开挖进尺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97-100页 |
5.4 开挖造成坡体失稳的模式 | 第100-101页 |
5.5 开挖作用下边坡的卸荷松弛特征 | 第101-102页 |
5.6 开挖诱发坡体失稳变形的过程分析 | 第102-103页 |
5.7 坡体开挖造成边坡失稳的滑动机制-以西安灞桥滑坡为例 | 第103-109页 |
5.7.1 计算模型 | 第104页 |
5.7.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4-108页 |
5.7.3 坡脚开挖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 | 第108-109页 |
5.8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1-11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1-112页 |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