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混凝土徐变的研究历史和动态 | 第9页 |
1.3 徐变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1 徐变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挠度影响 | 第9-10页 |
1.3.2 徐变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预应力损失影响 | 第10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混凝土徐变理论 | 第12-26页 |
2.1 混凝土徐变基本概念 | 第12页 |
2.2 混凝土徐变特性的描述方法 | 第12-15页 |
2.2.1 徐变度 | 第12-14页 |
2.2.2 徐变系数 | 第14页 |
2.2.3 徐变函数 | 第14-15页 |
2.3 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因素 | 第15-22页 |
2.3.1 内部因素 | 第15-18页 |
2.3.2 外部因素 | 第18-22页 |
2.4 混凝土的徐变计算方法 | 第22-25页 |
2.4.1 有效模量法 | 第22页 |
2.4.2 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 | 第22-23页 |
2.4.3 弹性老化理论 | 第23页 |
2.4.4 老化理论 | 第23-24页 |
2.4.5 继效流动理论 | 第24页 |
2.4.6 弹性徐变理论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常用徐变模型的分析与比较 | 第26-35页 |
3.1 国外常用徐变预测模型 | 第26-29页 |
3.1.1 ACI-209 模型 | 第26-27页 |
3.1.2 GL2000 模式 | 第27-28页 |
3.1.3 日本规范 | 第28-29页 |
3.2 我国徐变预测模型 | 第29-31页 |
3.2.1 JTJ023-85 桥涵设计规范 | 第29-30页 |
3.2.2 JTGD62—2004 桥涵设计规范 | 第30-31页 |
3.3 徐变预测模型的分析对比 | 第31-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力学性能的多因素影响分析 | 第35-84页 |
4.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35-36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工况 | 第36-38页 |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4.2.2 计算工况 | 第37-38页 |
4.3 不同模式下的徐变影响分析 | 第38-46页 |
4.3.1 挠度分析 | 第38-40页 |
4.3.2 应力分析 | 第40-42页 |
4.3.3 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42-46页 |
4.4 不同时间下的徐变影响分析 | 第46-54页 |
4.4.1 挠度分析 | 第47-48页 |
4.4.2 应力分析 | 第48-50页 |
4.4.3 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50-54页 |
4.5 不同相对湿度作用下的影响分析 | 第54-63页 |
4.5.1 挠度分析 | 第56-57页 |
4.5.2 应力分析 | 第57-59页 |
4.5.3 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59-63页 |
4.6 不同温度下的影响分析 | 第63-74页 |
4.6.1 挠度分析 | 第68-69页 |
4.6.2 应力分析 | 第69-71页 |
4.6.3 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71-74页 |
4.7 开裂后混凝土的徐变分析 | 第74-83页 |
4.7.1 挠度分析 | 第76-77页 |
4.7.2 应力分析 | 第77-79页 |
4.7.3 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79-8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和建议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4页 |
建议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