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丰39S应用基础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应用基础研究 | 第9-13页 |
1.1.1 光温敏核不育性的遗传学研究 | 第9页 |
1.1.2 光温敏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研究 | 第9-10页 |
1.1.3 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制种特性与技术研究 | 第10-11页 |
1.1.4 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研究 | 第11-12页 |
1.1.5 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合力研究 | 第12-13页 |
1.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13-17页 |
1.2.1 主要成就 | 第13-16页 |
1.2.2 两用不育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页 |
1.2.3 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策略 | 第16-17页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18页 |
3.2 田间种植方法 | 第18页 |
3.3 性状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3.3.1 丰39S基本农艺性性状观察 | 第18-19页 |
3.3.2 丰39S育性鉴定 | 第19页 |
3.3.3 丰39S异交特性观察 | 第19页 |
3.3.4 丰39S所配组合杂种优势表现 | 第1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33页 |
4.1 丰39S基本农艺性状特征 | 第19-22页 |
4.1.1 植株形态性状 | 第19-20页 |
4.1.2 丰39S生育特性 | 第20-22页 |
4.1.3 丰39S经济性状特征 | 第22页 |
4.2 丰39S育性表现 | 第22-24页 |
4.2.1 丰39S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确定 | 第22-23页 |
4.2.2 不同光温组合处理丰39S的育性表现 | 第23-24页 |
4.3 丰39S异交特性 | 第24-29页 |
4.3.1 群体穗期与花期表现 | 第24-25页 |
4.3.2 花时动态 | 第25-26页 |
4.3.3 柱头性状表现 | 第26-27页 |
4.3.4 包颈粒率和开颖习性 | 第27页 |
4.3.5“920”敏感性试验 | 第27-29页 |
4.3.6 不同类型父本授粉的异交结实表现 | 第29页 |
4.4 丰39S所配组合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29-33页 |
4.4.1 丰39S所配组合经济性状的表现 | 第29-32页 |
4.4.2 丰39S所配组合稻米品质性状表现 | 第32-33页 |
5 讨论 | 第33-36页 |
5.1 丰39S综合农艺性状表现 | 第33-34页 |
5.2 丰39S育性表现 | 第34页 |
5.3 丰39S异交特性表现 | 第34页 |
5.4 丰39S所配组合杂种优势表现 | 第34-36页 |
6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