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医张仲景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序言——兼论中医哲学的研究思路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 第11-14页 |
第一节 张仲景及其成就 | 第11页 |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成书时间考 | 第11-14页 |
第二章 张仲景哲学思想的产生——气贯三材 | 第14-19页 |
第一节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简述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汉代诸家对“天人感应”说批判简述 | 第16-17页 |
第三节 阴阳自和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张仲景哲学思想的基础——时令 | 第19-27页 |
第一节 《管子》所述之时令系统 | 第20-23页 |
第二节 两个时令系统的演变 | 第23-27页 |
第四章 张仲景哲学思想的核心 | 第27-48页 |
第一节 阴阳 | 第27-32页 |
一、阴阳二气 | 第27页 |
二、人体阴阳表里的六个生理病理层次 | 第27-28页 |
三、人体十二经气的对应关系 | 第28-32页 |
第二节 六气 | 第32-38页 |
一、六气与人体的关系 | 第32页 |
二、六淫与人体三阴三阳的关系 | 第32页 |
三、六经气化 | 第32-38页 |
第三节 五行 | 第38-48页 |
一、“五行”哲学性形成简述 | 第38-39页 |
二、五行与天地 | 第39-41页 |
三、五行与五脏 | 第41-44页 |
四、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 | 第44-48页 |
第五章 张仲景的历史地位 | 第48-53页 |
第一节 医圣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儒医 | 第50-53页 |
一、巫与儒、医的关系 | 第50页 |
二、儒与医的关系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